在我们香格里拉市的繁华大街长征大道上,坐落着两座桥梁,一座叫做龙潭河桥,一座叫做纳赤河桥。桥的名字是1958年丽(江)中(甸)公路建成通车时命名的,但之后很少听见有人叫这两座桥的名字。也许无论是龙潭河,还是纳赤河,到了下游便汇成了一条河吧?还是以后在这两条河上又建起了别的新桥梁,而使用这两桥的名字,反倒不便于区分的缘故吧?所以从小我记得人们叫龙潭河桥为县医院大桥,叫纳赤河桥为老州大桥。 从现在看来,把龙潭河桥叫做“县医院大桥”,倒还情有可原,因为这座桥距当时的县医院很近。而把纳赤河桥叫做“老州大桥”,却有些不可思议,因为这座桥距“老州”有相当长的距离。但应该知道的是,现今繁华的香格里拉市长征大道,早先并不是一条街道,而仅仅是公路的其中一段。在这段公路两旁是山坡、草地和农田。县医院和“老州”(原州工委机关所在地),都是最先出现在这段公路上的建筑物,1975年以前,从“老州”到“老州大桥”之间都还没有别的建筑。所以说到这两座桥的名字,不仅耐人寻味,更叫人感慨万千。 小时候,我们家就居住在中甸县人民医院。早先的县医院在独克宗古城现军分区院内,是1962年才搬入新址(现改造成了街道)的。自我在新县医院居住和生活之后,我便与这两座桥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我们进城都必须经过龙潭河桥,而每次上州大礼堂(现州歌舞团所在地)看电影,又都必须经过纳赤河桥。特别是我读书之后,龙潭河桥是我上小学的必经通道,而纳赤河桥是我上中学时的必经路途。所以可以说,我的少年梦是从这两座桥上启程的,是它们陪伴着我从少年走到青年,又从青年走到了老年,而在所走过的里程中,我目睹了自治州沧桑巨变的岁月年华。 我清晰记得这两座桥原先都是木桥:圆木垛成的桥墩,大木方料铺设的桥面,还有就是用木材搭建的桥栏杆。两座桥一小一大,小的是龙潭河桥,大的是纳赤河桥。除大小之分外,其外观基本一样。不过纳赤河桥多加了两个六边形的桥墩,那用圆木紧扣而成的桥墩,中间填满了鹅卵石,稳固地支撑着桥面。两座木制的桥梁全靠铆钉、蚂蟥钉连结成整体。那时两座桥的桥面都很窄,两边可供人行走,中间只能通过一辆卡车,不能会车。不过那时汽车很少,最多的车要数马车了。马铃声声让这两座桥每天都处在欢快热闹的气氛中。 那时的我和小伙伴们都喜欢在桥上停留,若遇上汽车从桥上通过,桥面会微微颤动,便有一种愉悦的感受。在春天里,初升的太阳总是照耀在桥上,当我们上学从桥上经过时,歇息在桥上的鸟儿们便群起高飞,引起我们一阵欢呼雀跃。夏天里,突然到来的雨水,会冲洗干净桥面上的泥土,在桥上能看到倒映在河里的彩虹,我们会尽数着天上和水中的各种色彩。秋天里,成群的大雁从桥的上空飞过,农户吆喝着牛车走过了大桥,偶有新收的青稞籽顺着桥缝落入河中,会引来抢食的鱼群,鱼翔浅底,让我们惊奇不已。冬天里,河水封冻,桥的周围都会被白雪覆盖,而桥面的积雪常常是最先融化,在太阳的照耀下,桥便成了雪地当中的一个雾团,缥缥缈缈,让我们充满喜悦。 最记得那时桥栏杆刷的是黑白相间的油漆,栏杆上还对称钉着几块大牌子,上面张贴着交通宣传画。那时我们都很喜欢看桥上的宣传画,可后来不知是谁,用毛笔在宣传画人物头像上添上胡须和眼镜,真叫人啼笑皆非。而到了1966年的“文革”开始,两座桥的栏杆作了重新装饰,龙潭河桥的栏杆上对称钉上了白底红字的10块木牌,一边写着“毛主席万岁”,另一边写着“共产党万岁”。而纳赤河桥桥栏杆上钉上了红底黄字的木牌,分别写着“翻身不忘毛主席”、“幸福不忘共产党”14个大字。也就是从那时起,毛主席、共产党的字眼不仅映入我的眼帘,更是刻进了我的脑海,总感觉他们崇高而伟大,是灿烂无比的太阳光芒。 也就是这年的寒假里,我和一群小伙伴到了纳赤河桥,那时纳赤河上下都已封冻,宽阔的河流成了冰封的世界,顽皮的我们先是在桥面上抛石子,石子顺着冰面滑向很远才停下。接着我们钻到了桥底下,在冰面上开始了“战斗”。为了使“战斗场景”逼真。我们拆开一捆别人堆放的竹竿,从桥下把竹竿插进桥面缝隙,当车辆经过桥上时,被刮蹭的竹竿形成一阵激烈“枪声”,接着我们又在桥底下点燃了牛粪火,让大桥变得“硝烟弥漫”。可就在我们玩得起劲的时候,公路管理部门的人员逮住了我们,我们都成了“俘虏”,被他们狠狠教训了一顿之后,送回到了家中,从此再也不敢到大桥上游玩。 转眼到了1971年春天,那时我来到中甸一中读书。一天,学校老师对我们说,这两座桥要重新修建了。当我放学回家,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家人时,哪知县城里的人早已沉静在了佳音之中,大家奔走相告,拍手叫好,都说是毛主席的光辉照到了迪庆高原上。很快龙潭河和纳赤河上搭建起了便桥供行人和车辆通过,而后这两座桥梁被拆除了,各种机械、建材等便源源不断地运抵工地。那时老师多次带着我们到建设地点参观,实地讲解物理课内容,原来建桥是先围堰开挖出深井作为桥墩安放地,桥墩出水以后,工人们借助于机械,按编号把基石、铸件安装到位,再浇铸水泥,最后衔接成了一座恢弘的大桥。很快到了建党50周年纪念日,两座新桥如期建成通车了。 也就在“七一”这一天,一个更加振奋人心的消息从广播里传来:“连接丽江中甸两地,横跨金沙江的大桥——继红桥建成通车了。”后来还得知,就在同一天,丽(江)中(甸)公路上冲江河桥、箐口桥两座水泥结构桥也建成通车。正是这一天,中甸县城里张灯结彩、充满喜庆,人们用歌声和舞蹈表达内心的喜悦。为此,当时我们问教语文课的王老师:“为什么这么多桥梁要选择‘七一’这天通车呢?”王老师用妙语回答我们说:“‘七一’是党的生日,党就是幸福的桥啊。汉语拼音q(七)i(一)再加上ao(傲)不就是拼出个桥(qiao)字吗?”老师的话引起我们全班人哈哈大笑。 新的龙潭河桥和纳赤河桥建成通车后,犹如给美丽的中甸县城披上了新装。两座拱桥形状很相像,不过龙潭河桥是单孔桥梁,而纳赤河桥是三孔桥梁,虽然龙潭河桥桥面要略宽于纳赤河桥,但从形态上纳赤河桥要更优美,它两个桥墩稳坐在流淌的河水当中,犹如一条游动的蛟龙躺卧在水面上。正是两座美丽的桥梁,每天迎来初升的朝阳,唱响悠扬的牧歌,点燃袅袅炊烟,送走飞舞晚霞,给我们美好的遐想,给我们幸福的憧憬,引领着迪庆交通运输业的进步,带动着中甸城市建设的发展。纳赤河桥还曾一度成为中甸县城的标志性建筑,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为它拍照,它的英姿曾登载在当时的报纸和画报上。1973年我所在一中的两个初中班毕业了,学校老师选择纳赤河桥做背景,为我们毕业班同学拍照留影。 栉风沐雨的两座桥梁,送走了筚路蓝缕的岁月,迎来了繁荣富强的时代。到了1997年迪庆建州40周年到来前夕,随着中甸县城的汽车增多和城市扩容,在市政建设中对这两座桥梁作了加宽改造。改造后的这两座桥与街道同平、同宽,大大增强了车辆运载和通行能力。或许是觉得这两座桥该改换新的装束了,也或许是觉得这两座桥改为平板桥更显时尚,加宽后的两座桥不再是当年的拱桥风貌,而以新的姿态连接着长征大道,尽显在车水马龙的繁华岁月中。 两座桥梁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两重天地。如今在我们迪庆四通八达的公路上,千百座桥梁继承了龙潭河桥和纳赤河桥的美丽颜值和基因,挽起了高山流水,连接着城市乡村。可以说在我们迪庆每座桥都是一个美丽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一段幸福的情缘。正是这些深情的桥梁,牵动着我们不忘初心,鼓舞着我们砥砺奋进。 至此,在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我又想起当年老师对我们学生的妙语作答:“‘七一’是党的生日,党就是幸福的桥。七(q)一(i)加上傲(ao)拼成个‘桥’(qiao)字,桥梁的桥。”而今我要说,七(q)一(i)加上安(an)字,拼成一个“前”(qian)字,前进的前。加上昂(ang)字,拼成的便是“强”(qiang)字,强大的强、强盛的强。我们迪庆州,我们香格里拉市正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前进,不断强盛!(殷著虹/文 高剑平/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