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香格里拉市城乡少年儿童的文化娱乐中,出现了许多富有时代特色的新谜语。其中有一谜语的谜面是:“方方正正一窗户,里里外外都是人,里面的人就在我眼前,外面的人他们听不见。”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电视机。随着电视在城乡的广泛应用和普及,别说是上学读书的孩子,就连幼儿园小朋友都能回答这个谜底。然而这要是在30年前,这个谜语恐怕成年人也一时答不上来。 我第一次见到过电视正是歌曲《春天的故事》中唱到的1979春天,那年我结束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生活,在中甸县(香格里拉市的前身)农机管理局的推荐下,派往云南农业大学学习拖拉机构造。这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大好春天,也是我第一次走出雪山草原,踏进大学校门的春季学期。给我的印象是到处是灿烂的阳光,随处都是勤劳奋进的人。 那时云南农业大学坐落在寻甸县,学校虽然远离省城,但却是一所现代建筑的开放型校园,校园中充满着浓烈的学习气氛。随着开学典礼的举行,我第一次步入到宽敞明亮的阶梯教室,第一次感受到现代科技的投影和录音教学。更让我开阔眼界的是,我第一次看到了电视。记得开学不久,系里通知我们去观看美国工厂化农业的纪录片。透过小小的电视荧屏,我们对美国先进发达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场景惊叹不已,也为我国落后的生产力而感叹息。于是,班主任换了一盘录像带,介绍我国农机发展的现状和前景,才让我们充满了学习的信心。接下来的“校园节目”, 出现了我们农机培训班学习的映像,这让我们一阵惊奇。更让我是激动的是,录像里竟有老师和我交谈的画面。那一刻我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充满着的憧憬,心想如果有一天我们迪庆能看上电视那该多好! 从那天以后,学校把两台电视机留在了我们的教室。从此以后,每天晚上看电视成了我的校园生活。一部美国科幻连续剧《从大西洋底来的人》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这部片子故事神秘离奇、情节扣人心弦,吸引了学校里的所有师生。记得那时《春城晚报》每天都在连载该片的故事梗概。只可惜这部连续剧尚未播完,已进入1980年的新春佳节,那时农村改革的春风悄然袭来,应大多数学员的要求,学校批准我们培训班学员提前通过考试,催我们尽早返回各自的工作岗位。 在返回昆明的列车上,同行的一位部队首长津津有味地与我说起电视剧《从大西洋底来的人》话题。也就在与他交谈中,我才知道电视机有彩色和黑白两种类别,而此前我所看的是黑白电视。至此我有些遗憾,更有了好奇,便问那首长:“彩色电视机那该多少钱一台?”他告诉我:“国产14英寸的彩电要1200元左右,进口的要2000元以上。” 那时这一数字还真吓了我一跳。心想以我每月不到40元的工资,若要买一台彩色电视机,那该要积攒多少年的钱才能买得上。这时不免有些失望,但尽管如此,我还是忍不住想看看彩色电视机的样子。 返回到昆明的当天,我便去了百货大楼,那天电视机专柜的几台电视机都在播放我国早期电视剧《藏金记》,这是一部充满喜剧色彩的片子,电视里五光十色画面让我悦目赏心。我饶有兴致地驻足看完后片子才离去,算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看彩色电视的滋味。 带着学习的收获,带着心中的向往,我回到了中甸。之后我便向朋友炫耀起自己看电视经历。很快到了1983年,迪庆建起第一座电视差转台,在迪庆高原上看电视的愿望得以现实。也在那时,我才知道没有电视转播台,即使有电视机也收看不到电视节目。而所谓差转台是由专人在昆明把当天所播的中央电视台一套和云南电视台节目录制下来,通过客运班车把录像带寄回到中甸,再由电视差转台播放出去。所以当时中甸县城周边地区所收看到的,其实是云南电视台三天前播出的内容。而若遇到交通不畅客运班车晚点,电视台只好再重复播放头天的播出的节目内容。但即使如此,群众对电视台不仅没有任何怨言,而且是对播放的电视节目倾注着一腔情怀。那时所有机关单位的电视机都在“满负荷”工作,看电视的人总是络绎不绝、座无虚席,所有的人都成了电视评论的“学者”,更乃于忠实的观众不到电视里说“晚安”和“再见”时才肯离去。 那个年月,看电视似乎成了县城里人们的追求和时尚,年轻人更向往着到有电视机的单位去工作,即便这样,县城里有电视机的单位还是屈指可数。当时我家住在县政府招待所职工宿舍,一天招待所所长找上了我,请我帮他们起草一个报告,内容是招待所想购置一台电视机。我用了很多溢美之词写完了这份报告,随后经过了县长的特批,招待所派专人到昆明购买,最后这台18英寸的松下牌彩电便安放在单位会议室里。大伙儿对此奔走相告,个个笑逐颜开。之后精彩的电视节目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喜悦,更让那些驻留在招待所开会的乡村干部有了新的企盼,盼望着乡村里能早一天也看上电视。 1984年4月,随着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通讯卫星发射升空,1986年3月迪庆电视台经过升级改造,可以接受和转播中央电视台传来的信息,县城及周边地区能接收到中央电视台第一、第二两套节目的实况。那时我有幸到了昆明学习,期间和学员们到了省广播电视大楼参观,我问云南电视台的技术人员:“我们迪庆现在能收看到中央电视台当天播放的节目了,可为什么收看不到云南电视台的节目呢?”他们回答我:“现在云南电视节目还不能上星,要等我国新的通讯卫星发射定位后,才能实现云南电视节目的实况转播。”也就从那时开始,在城乡居民的收入提高的同时,黑白电视机陆续走进中甸的许多城镇家庭和周边农户。那年我花了1500元钱购买到一台18英寸的国产彩电,算是成了“暴发户”,也圆了我多年拥有家庭电视机的梦想。 时光如梭,到了1991年后,市场上彩色电视机供应紧张状况已经改善,随着广大群众收入持续稳步的增长,彩色电视机不仅走进了城镇家庭,还步入到了乡村各地。同时随着有线电视节目的开通,多频道可选的电视节目、多品味的风格的电视栏目,无论从清晰画质的画面,还是从逼真音响的效果等方面,不仅令人耳目一新,都吸引住了所有的观众。正是随着数字电视源源不断地走进家家户户,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家万户电视新”,原先城镇家庭和周边农村的所有黑白电视机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大屏幕液晶电视机便又开始走红在城乡各地。电视机成了家庭中不可缺少的家用电器,精彩电视陪伴着新的生活,一户人家中有多台电视机也不再是什么新鲜和稀奇之事。 而就在城镇居民热衷于“家庭影院”的同时,我州各地农村中却掀起了安装电视接收器的热潮。从1998年起,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广播电视“村村通”的指示精神,我州广电部门和各基层积极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使我州各地农村家家户户安装调试数字电视接收设备工程顺利完成,已经实现了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节目数字信号的全覆盖。如今,不论是家居雪山峡谷,还是身在高山牧场;无论是边远山区,还是江河之畔,只要有电的地方都可以收看到从中央到各地方的多台、多套的美丽风景,可以聆听到从北京、省城、州府传来的幸福佳音。 2012年我在香格里拉县三坝乡哈巴村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当时接县委宣传部通知,有组织将赠送给哈巴村30台电视机,并要求直接送达农户家庭。可从收集回来的报表看,全村960户人家都有了电视机。这让我喜悦,又让我犯愁。喜的是全村早已实现了“村村通”,而愁的是这电视机不知怎么发放才好。村委会反复推敲后,最终公示30台电视机全部送给居住偏僻的迪古支村民小组,那里的30户人家每户一台。分配方案得到了群众的拥护。领取电视机当天,有村民带来了绳索和背篓,准备把电视机背回家。殊不知他们所得的是轻薄便携的液晶电视机,于是让这个古老的村落又多了一个新鲜的故事。 如今州县(市)电视台在转播中央和各地方的电视节目的同时,还制作和翻译民族语言电视节目,使得广大群众对电视节目更加喜闻乐见,对电视机更加情有独钟,这一现代化的电器也被广大群众广泛应用,使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精彩。 正是由于电视在迪庆的普及,各民族群众通过电视看到了外面异彩纷呈的世界,有的年轻人循着电视的引导走向省城、京城,甚至国外,更多的群众通过电视丰富了的文化娱乐活动,还有人通过电视提高了科学知识水平,掌握到现代科学技术和新的经济发展动向,为推动我州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发挥了作用。更可喜的是,时常有电视节目制作者光顾迪庆,我州优美的自然风光,成为了国内多家电视台播出的镜头画面。在迪庆,普通百姓上电视成了寻常的事,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就是电视节目中的人物。电视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今天的迪庆成了世人向往的、富有灵气的香格里拉,这一跨越式的发展,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实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坚信在党的领导下,在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时光中,精彩的岁月将伴随我州各族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更加幸福。 至此,我也要作出一道打电视机的谜语,并以其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谜面就是:“听风何须出家门,观舞就在堂屋中,春花秋月眼前过,精彩时光现长虹。” ( 殷著虹 / 文 / 郎批 / 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