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居古诗文中的鸡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2-10 11:13:55

鸡在十二生肖中名列第十,也是十二生肖中飞禽类的代表。由于鸡与“吉”谐音,所以鸡年象征着吉祥如意,表达了人们对鸡年的美好祝愿。中国古典诗歌中不乏对鸡的描述,在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便可以找到涉及鸡的诗句,如《鸡鸣》:“鸡既鸣矣,朝既盈矣”;《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君子于役》:“鸡栖于埘,日之夕矣”。

鸡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在古代称作德禽,又称烛夜。古人认为鸡有五德,是文武兼备,勇敢仁义又可信赖的动物。汉代韩婴的《韩诗外传》:“君独不见夫鸡乎?头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鸡头上戴冠,是有文采;脚上有距,是很威武;敢于与敌人斗,是很勇敢;看见食物,互相转告,是很仁德;守夜从不忘报时,是很讲信用。

“犬守夜,鸡司晨”。公鸡啼晨是天明的象征,在过去人们没有钟表的漫长岁月里,公鸡一直担负着报晓的职责。古人有鸡鸣而起、鸡鸣盥漱、鸡鸣而食、鸡鸣而驾、鸡鸣结带正衣裳的习惯,都是因为鸡能报时。许慎《说文解字》云:“鸡,知时畜也。”既说明了鸡是家禽,又强调了它的报时作用。唐人李频《府试风雨闻鸡》诗曰:“不为风雨变,鸡德一何贞。在暗常先觉,临晨即自鸣。”热情称赞了鸡不管外界有何变化,总在黎明高声鸣叫,坚守职责,矢志不渝的美德。《晋书·祖逖传》:“中夜闻晨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东晋时祖逖与刘琨为了收复中原,闻鸡起舞的故事,读来催人奋进,古往今来,不知激励多少仁人志士。

鸡是民间普遍饲养的家禽,对此诗人多有吟咏。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薄暮时分,炊烟袅袅,狗在深深的街巷里吠叫,鸡在桑树枝上啼鸣,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这种景象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悠然神往。杜甫《羌村三首》:“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如闻叩柴荆。”王维《桃源行》:“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唐代张继《山家》:“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也都把鸡与农家乐趣联系在一起,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晚唐诗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人用细腻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千多年以前商山早晨的景色:晓月还挂在西天,报晓的雄鸡刚刚啼叫,可是住在茅店的旅客却早已起身赶路了,在铺满浓霜的木板桥上,留下了早行人的点点足迹。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历为人们所传诵。

宋代苏东坡谪居黄州时,躬耕薄田,养鸡自乐。他在《食雉》一诗中生动地塑造了雄雉自诩自夸、争强斗胜的形象:“雄雉曳修尾,惊飞向日斜。空中纷格斗,彩羽落如花。喧呼勇不顾,投网谁复嗟。百钱得一双,新味时所佳。”清代袁枚的《鸡》:“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主人计固佳,不可使鸡知。”寥寥20字,写出了鸡肥之日却难免一死的命运,并希望鸡的主人能“不可使鸡知”。字里行间,寄予了诗人对鸡不幸命运的同情。

咏鸡诗词登峰之作当属毛泽东写于 1950年10月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表达了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迎来光明的扬眉豪气之情。(作者 钟芳)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