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乐,是维西县叶枝镇的一个小小的傈僳族山村。地处澜沧江东岸,横断山脉云岭河谷地带,是滇金丝猴的主要栖身地之一。第一次见到它是在一张台历的照片里,一个向阳的山坡上鳞次栉比地排列着一层层黑压压的木楞房。斜斜的同一个方向的屋顶,一间挨着一间,错落有致又极有韵致。房子旁边是绿绿的树,头顶是蓝蓝的天。远远地看去,像是一个个架在绿墙上的蜂巢。这时的同乐,养在深闺人未识,没什么名气。这个只有129户人家586人的小村子可是了不得,村民全是傈僳族,这儿是国家级歌舞“阿尺木刮”的发源地。村子的井杆式木楞房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集中展现了傈僳族的民居特色。这些介绍文字就像对着地图找不到北,拿着菜谱闻不到味,不身临其境,头脑里还是一团糨糊啊! 适逢叶枝镇的首届阿尺木刮节,有幸第一次到了同乐村。从镇里出发,二十几分钟就到了德维公路的岔路边,顺着一条名叫同乐河的小溪旁边的曲曲折折山路盘旋而上,树木蓊蓊郁郁,阳光灿烂,空气清新。山路又陡又窄,极其险峻。一路上时时遇到路边没有墙的茅草房,听向导说这叫窝铺,是傈僳族同胞晾晒粮食的地方。 这样,丰收后就不急于颗粒归仓,放在半路上可以节省体力和时间。窝铺四面通风,防止粮食发霉变质,需要食用时再拿回家,好有智慧啊,在生产实践中,人民群众就创造了这些好的方法。也有人认为,云南的少数民族自古就有刀耕火种,轮歇休耕的习惯。今年种这里一块,明年又换另一块,有利于地力的恢复,原先还被作为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遭到否定。实践出真知,高手在民间啊! 进村6公里的山路蛇一样蜿蜒曲折,窝铺星星点点缀在山林间。山涧里的同乐河清澈而欢快地奔腾着,好一片世外桃源啊! 到了村头,是一片小广场。这里也是傈僳族音节文字发明者哇忍波的故乡。一面的墙头正中央是傈僳族音节文字发明者哇忍波的塑像,墙壁上介绍着他的生平和事迹。农民哇忍波是叶枝镇米俄村上个世纪30年代人,小时候家里很穷,13岁时父亲病故,为了埋葬父亲典给村里的地主一小片地,在一块木片上划了三道痕,意思是作价3块银元赎回。几年后他有了3块银元去找地主赎地时,地主说3块银元是利息。哇忍波受了骗,发誓要发明文字把契约写下来。他用10年时间发明了音节文字918个,编成了290句识字歌诀,又身体力行教同胞们学字。为了方便学字的人,他无偿提供食宿,坚持了十多年,周边大多数人都学会了他发明的字。他的文字发明结束了傈僳族结绳记事的历史 ,也结束了傈僳族文化口耳相传的历史。他又将世代口耳相传的《祭天古歌》用文字记录下来,对傈僳族的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小广场是长圆形的,村里经常在这里举办公益活动,跳“阿尺木刮”舞。“阿尺木刮”是傈僳族同胞创作的山羊舞蹈,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跳的时候人越多越好,模仿山羊叫、山羊跑、山羊跳。歌声悠扬,舞步整齐,很有气势。每当有节日或贵宾来临,村民就身着节日盛装,献上自制的水酒,手拉手跳起了山羊舞。恍惚间,恍然看见从森林中跑来一群可爱的小山羊,自由自在地在山间嬉戏,成了山水之间的精灵。外来的客人也被邀请加入跳舞的队伍。跳啊,转啊,拉着的手沁出了汗珠,发红的面庞上绽开的笑容像春日的阳光下盛开的杜鹃花。在这样幽静的古村尽情舞蹈,在这样奔放的人群中忘情投入,应该是客人们最难忘的记忆吧!因此,“阿尺木刮”跳出了省外,跳到了国外,这些大字不识的农民,反而成了传播文化和友谊的使者 。 广场的另一端是傈僳族的民族文化展览馆,展出有关傈僳族的历史 、艺术和文化、风土人情等。仔细参观一圈,对这个民族的历史有了个大概的了解。最让人难忘的是傈僳文古书、弓弩和火塘。在竹片和布片上写着傈僳族的音节文字,写的是傈僳族的史诗《祭天古歌》。在古书旁还有傈僳族兼职巫师“尼扒”占卜用的竹签,据说求丰收、求子、求平安很灵验的。巫师在傈僳族中的地位很高,他们是职业农民,平时劳作,业余主持祭祀灶神、山神,卜卦、念经、驱鬼,做法后由邀请他的村民象征性地送给一点烟、酒做礼物酬谢。傈僳族的祖先因为生产不发达,生活又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中,对自然深为敬畏,产生了原始的宗教,祭祀在他们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哇忍波是米俄村第20代祭天主持人,有着较高的威望。现在傈僳族村寨中还有一、两个尼扒。弩是他们用来狩猎的工具和防身的武器。傈僳族的男子都身带一个箭袋,挎一个精巧的弩。在一个展室里,中间是一个火塘,模拟的火塘的情景再现,铁三角上架着锅,火塘是他们最重要的地方,这是一家人的活动中心,也是生活起居中心。傈僳族多生活在高山地区,气候寒冷,故而火塘也是家里的重要地方。做饭、取暖、围坐着吃饭喝酒,高歌欢舞。旁边是一只叫做琵琶肉的猪腿,先用盐和调料腌渍,然后架在栎树上熏烤,口感特别醇香。物质的贫乏、生活的奔波难不倒乐观的傈僳人。在山靠山因而崇敬山水敬畏自然,乐观豁达。也在现代化如洪水一样淹没一切传统的年代,牢固地坚守着古老的传统。在人人成为自媒体,个个是低头族的年代,我们也羡慕这一个与天地对话、与自己独处的纯朴村落。民族博物展馆的下边是非遗文化展示中心,把傈僳族的歌舞、祭祀和生产生活场景拍摄成视频电子滚动播出。 村子集中连片的建筑叫庄房,从上到下,依山而建。经典的干栏式木楞房如云朵一样层峦叠嶂,半米宽的石板路犬牙交错,背景是蔚蓝的、高远的天。向下看到伸入山涧的小路和房子。推开一扇门,主人不在家。房内的墙也是一根根的木头,没有家具,谷物、蔬菜散放在地上,衣服和用品挂在墙上。一楼关着的牛羊等牲畜,我们的进入打破了家里的平静。牛“哞哞”地吼着,羊“咩咩”地叫着。是因为陌生人的闯入向主人报警吗还是欢迎我们这些陌生的客人呢?不得而知。主人不在,我们也就扣上门,抽身而去。这些庄房,远观胜于近入。 据说同乐村在南诏时期就有人居住了。村里最古老的房屋有190多年的历史。傈僳族是古氐羌民族南下较早的一支,在唐朝之前就已达到大理剑川、邓川一带。南诏并六诏,傈僳族先民又被逼回金沙江两岸,后又向澜沧江流域发展,形成了今天的傈僳族。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神川铁桥之战后被迁往永胜、华坪及内地。有的从金沙江向北向西迁往澜沧江上游地带。1548年,维西境内的沿澜沧江的傈僳族在叶枝人木尼扒、挖恒那的率领下迁往怒江。1803年恒乍绷起义后为逃避追捕,有的迁往临沧、耿马、香格里拉上江、五境等地。1821年道光元年迁往香格里拉市金沙江沿岸的虎跳峡、三坝乡、洛吉乡。在傈僳族村寨,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老乡如果出门不必带口粮,可到家里动手做饭吃,但一定要等主人回来才告辞 。 现在,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同乐村也有了一定的名气。在德维路口建立了游客服务中心,旁边是三颗柱子,即万物和谐柱、永恒吉祥柱、祈求幸福柱,反映了傈僳族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认为人的生命依托自然繁衍,生命在大地界和理想界之间轮回,同时接受日月星辰的监督,教导人们弃恶扬善。在进村的路上正对村子的小山包上建立了观景台。不少企业、集团来谈合作,想开发这个古村落。但如何保留村子的传统文化,又让村民过上富裕的生活 ,一直是个难题。 又一次走进同乐村是严冬了,虽然落叶缤纷,阳光明媚中的村庄也是暖意融融。在高高低低的木楞房间,修长遒劲的柿子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映着蔚蓝的天。这些柿子是不是一个个照亮未来幸福之路的红灯笼吗?在广场旁边遇到了一个扭伤了脚的年轻人,跟他攀谈起来。他的汉语说得很好,在外边打了一段时间的工又回来了。问他为什么,他说是不好在,29岁了还没有对象。以后干什么呢?他茫然地摇头。又进了一扇开着门的人家。屋子漆黑,依稀看见一位烤火的老人。柴火有些呛人,交流有些困难。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外出打工,一个在家务农。两个儿子到中年了也没有娶上媳妇。 这个传统的古村落,有着与他美丽外表不相称的贫穷和闭塞。外出打工与留在故乡,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市场经济的意识在这里像雨后的春笋一样才冒出了一点点啊!我说买几斤柿子,有个年轻人说我送给你,淳朴得让人感动。所幸,在展览陈列室的旁边,有一个小小的小卖部。在我的坚持下,找来了主人打开了门,里面陈列着一些天麻、木耳、核桃,包装简陋而土气。我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他们增强市场经济意识。想不到,这些外表土得掉渣的东西很好吃啊!我相信,虽然还要经过艰苦的探索,同乐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