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是我们生活中“开门七件事”之一,并且排行第四,但关于写盐与生活的文章却很少见到。尽管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盐的浸渍与调理,但我们好像没有重视过它的存在,没有在意过它的感受,就像右手和左手,因为能够天天拥握,所以忘记了它的重要。 我们可以不吃糖、不吃苦,但我们不能不吃盐。年长的人经常教训年轻人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可见,在我们的传统文化意识中,盐始终是一种资源、一个资本或一些资历,其重要性也是能与大米相提并论的好东西。 记得小时候,盐巴一角伍分钱一公斤,属于政府定价,谁也别想多卖一分钱,这个价格维持了好多年。那时的盐没有现在的精细,有些还是大块头的,用塑料编织袋包装。卖盐的人总是一边称盐,一连用铁锤把它敲碎,称好后把盐倒在一张土纸上,随便一打包,就可以递给顾客。因为盐很廉价,又是生活必须品,所以老百姓要想形容哪家太穷,总是会说:“某某家已经穷得连盐都吃不起了。” 后来,盐巴不再散称着卖,它被包装成一公斤一袋的,价格也上去了些,卖三角钱。再后来,说是为了全民补碘的需要,国家要把食盐统一加碘后,才允许上市,并且改成了半公斤一袋的小包装,价格又上去了些。如今,超市里的食盐品种繁多,包装也越来越精细,变成了三、四百克,两三块钱一袋或一瓶的小包装。除了传统的加碘食盐,又出现了以精盐为基础添加各种微量元素或营养、风味物质的加硒盐、加锌盐、补血盐、低钠盐、高钙盐等,还派生出了很多盐的洗涤、洗浴用品和保健品。 在战争年代,为了能把盐运送给被围困的人,有人甚至不得不用厚棉衣吸足浓盐水后又晒干,把它穿在身上,才能把盐运送过封锁线。等到了目的地,又通过浸泡棉衣淅出盐水。 在古代,盐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安定,更关系到政府的财税收入,所以历朝历代政府都要垄断和统一盐业的开采、运输和销售,贩卖私盐甚至是要被杀头的重罪。即使到了现今,盐的产、供、销、定价等也没有完全放开市场。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盐,而盐的资源又分布不均,所以我们的茶马古道、丝瓷之路其实也是古时候长途运盐的道路。尽管现在交通方便了,盐的产量提高了,但盐依然需要长途运输才能满足各地的需求。 “在伤口上撒一把盐”,被看成是贬义或有落井下石的意思,其实,在伤口上撒一把盐也没有什么不好。不管是身体上的伤口还是心灵上的伤痕,与其任由伤口发炎化脓,撒一把盐总会有些消炎去腐的作用。如果实在是接受不了这种较强烈的刺激么,用淡盐水清洗一下伤口肯定会有些消炎杀菌的好处。 汉语言非常丰富,许多生动的语言都是来自生活,让人一看就懂,心领神会。我们平时炒菜,用油用盐,只有油盐进入菜里,才会香。否则,这菜就不好吃了。后来,我们就把“油盐不进”用成一句俗语,来指听不进别人的话、十分固执的人。盐是保鲜剂,用它淹渍肉类、蔬菜等食物可以延长使用时间。盐是提味剂,谁要是炒菜做汤时忘记了放盐,肯定会被臭骂一顿。即便只是一碗没有形状的“心灵鸡汤”,也不能缺少盐的成分来调和五味杂陈。 想想生命中每天必不可少的盐,就会对它产生更多的敬畏之情。为我们的生活撒一把盐吧,不宜多也不能少,恰到好处时最能体现盐的奇妙与多姿。(汤云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