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佳节读诗词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0-14 09:34:28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阳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日月并阳,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从而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重阳节正值一年金秋,秋高气爽、五谷飘香。时百花凋谢,唯菊花盛开。因而吟诗赏菊、饮菊花酒成了重阳节的一件多彩浪漫活动,晋朝大诗人陶渊明曾在邀约知己赏菊时,脱口而出:“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的妙语华章。而唐代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则写到:“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白霜。还似今朝歌舞席,白头翁入少年场。”诗以菊喻人,抒发了欢快的情怀。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诗中也写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借景抒情,描写出诗人对自然、情真、友爱的和谐生活的期盼。

除赏菊饮酒的情趣习俗之外,插茱萸也是古代重阳节的又一趣俗。茱萸,又名越椒,或称艾子,是一种落叶乔木,其味香烈,有驱虫、除湿、逐风邪、治寒热、利五脏、延年益寿等作用。所以古人将茱萸作为驱邪的神物,每逢重阳节,人人佩带茱萸,后世称之为“茱萸会”,或称重阳节为“茱萸节”。唐代诗人朱放的《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诗中写道:“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抒发的就是重阳登高,愿青春年少永远的情怀。而孟浩然在《九日得新字》中写道:“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描述的也都是古代重阳插茱萸的习俗。宋代人还给茱萸起了个雅致的别号:“避邪翁”。宋代的诗人和词客,也留下众多关于茱萸的诗句。南宋杨万里《九日即事呈尤延之》有句云:“昨日茱萸未若香,今朝篱菊顿然黄。”北宋苏东坡《西江月重九》说:“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重阳节还被称作为:“登高节”, 有登高避灾的习俗。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被认为是写重阳登高的第一篇:“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更是传唱千古。而就因为“高”与“糕”同音,故而品尝糕点也是成了重阳的地方风俗,以求步步高升之意。据唐代孙思邈《齐人月令》记载:“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还。”可见,登高饮宴是重阳节里一项重要的活动。在南宋,据《武林旧事》载,宫廷于八日作重阳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此风俗一直流传至清代。清代诗人蔡云有《重阳糕》一诗:“蒸出枣糕满店香,依然风雨古重阳。织工一饮登高酒,篝火鸣机夜作忙。”将当时京城重阳做糕、食糕的盛况描绘得淋漓尽致。

在沧桑世事的诗作中,以重阳为题材的诗词真是不胜枚举。这当中有写风景习俗的,也有描述悲喜人生的。宋代宋江所写的《满江红·喜遇重阳》一词,说是喜遇,倒显悲凉:“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道出了时光催人老的忧伤,盼望求和归降的心境。可谓水泊梁山之人的凄凉结局。

由此可得,重阳节不仅是一个休闲聚会的节日,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全国人大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无疑使重阳节增添了新的内涵,使这个以诗词歌赋而著称的古老节日富有了新的生命。而在赏析古诗名作当中,毛泽东一九二九年所写之词《采桑子·重阳》可谓脍炙人口,这首词写道:“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是作者在艰苦岁月中面对遍山野菊写下的词,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作品,上阕感慨人生的短暂和宇宙的无限,赞扬革命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变;下阕描绘秋色的风光,大地的壮美,展现出诗人热爱春光、秋色的情怀,和对革命事业充满的必胜信念。下阕浑然一体,使得整篇词余韵悠然,绕梁未绝。重读这首词犹如听闻战斗的号角,倍感亲切,催人奋进。鼓舞人们在共筑“中国梦”的岁月里,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殷著虹 赵一文)

责任编辑:鲍江平

上一篇:经典句子

下一篇:我与战斗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