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纪诗钞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9-18 09:10:21

陈纪(西洛嘉措),字立纲,号雪翁,不荒庐主人。1921年出生在中甸县(香格里拉市)建塘镇一个藏族土司家庭。青年时外出求学,在昆明当过小学教员、报社记者、企业董事。1948年5月,受卢汉委派,到德钦任设治局长。1949年12月初,毅然宣布脱离国民党政权,促成德钦和平解放。1950年5月,德钦县人民政府成立,陈纪调丽江专署工商科、文教卫生科,任副科长。后到丽江县医院搞财会工作。1982年从巨甸镇医院退休,返回原籍,投身家乡文化事业,作出巨大贡献。1996年8月13日因病逝世,享年75岁。先生学识渊博,尤以古诗文见长,可惜散传民间,未能结集出版。

现将善徵老(慧海)珍存部分整理传赏,并纪念陈纪先生逝世20周年。

贺中甸解放四十周年

其一

风雪贫病普畿疆,残垣荒烟笼建塘。

政教合一生生苦,盗吏无二元元惶。

春寒牛瘦人肠断,秋高马肥寇猖狂。

如斯岁月如斯地,百鸡何时唱晓阳。

注释:

①畿(jī),指国土;疆,边疆。

②百鸡:中甸县城郊西山顶有佛教圣地“拉克乃”,俗称百鸡寺。

寺内放生雄鸡成群,终日鸣唱。尾句含“一唱雄鸡天下白”意, 诵人民盼解放心声。

其二

庚寅蒲酒庆端阳,五星红旗耀建塘。

霖霖喜雨泽枯树,依依娇儿偎亲娘。

秋萧风纪千家暖,春和政策万户昌。

四十年华人未老,饮水思源意难忘。

注释:

①庚寅,公元1950年,为阴历庚寅年。

②蒲(pú),香蒲,借喻“美”。

赠巨甸老龄协会

悠悠名镇巨津州,江山钟灵寿老稠。

争得晚晴酬壮志,满腔忠诚为国筹。

(载1988年6期丽江《玉泉》诗刊)

注释:

巨津,今巨甸镇古名。元世祖忽必烈当政时,于至元十四年(1277年),于此地设巨津州,因地处“南诏、吐蕃交汇之大津渡,故名。”(《元史•地理志》)。

咏梅

二度夕会,英才君示题《咏梅》,聊凑俚句,敬陈诸文友斧正。

人与梅花相并量,几度历经雪后霜。

一曲放翁卜算子,捧诵犹闻满室香。

(不荒庐主人。1989年季春初九)

注释:

①放翁,即陆游(1125—1210年),号放翁,南宋大诗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诗风雄浑豪放,真挚动人。

②卜算子,词牌名,又作“百尺楼”、“眉峰碧”等,双调,44字,仄韵。

③季春,阴历三月,又称“暮春”。

五凤山

慧海兄命题,己巳年五月端五

建塘汨罗路八千,端五何时渡边关。

高原无舟能赛马,花雨万人舞凤山。

注释:

①五凤山,位于中甸古城独克宗东南3公里处,生态植被保护完好,每年阴历五月五日,群众在此聚会,赛马射箭,歌舞不绝。

②己巳年,公元1989年。端五,阴历五月五日。

③汨(mì)罗,汨罗江,发源于江西,流入湖南。民间传云阴历五月五日,楚国三闾大夫屈原被小人陷害悲愤投汨罗江而死。后人为纪念这位忠君爱国的诗人,定这天为端五节(又称端阳节),划龙舟以示悼念。

观郑夔《瘦竹图》

俗无龙吟伴寂寥,几人劲节不折腰。

谏言枉识人间苦,风雨萧萧话板桥。

注释:

郑夔(kuí),(1693—1765年),号板桥,清朝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尤喜画竹,以示刚毅不拔之精神。

致友人

——贺云生参加革命40周年

投笔乳香犹未干,风雨同舟四十年。

回首岁月无虚度,东君得意著先鞭。

咏寿

慧海兄命题《长寿之道》

碌碌生涯七十初,鬓发如雪渐稀疏。

休管增寿即减寿,天不催我愿读书。

(1989.12.7.灯下不荒庐主人)

咏雪

一夜山村景物肥,千门桃符映霏霏。

农家终岁闲日少,但借醅炉留春归。

注释:

①桃符,古代在大门上挂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认为能压邪。后来在上面贴春联,因此“桃符”借指春联。

②醅(pēi),没过滤的酒,称“醅”,这里指农家自产酒。

咏松(二首)

林木佼骄震耳聋,千峰万壑矗古松。

几度丁丁鏖战后,可怜山君无地容。

世上财源路且穷,千手千眼几棵松。

空山夕照残桩泪,寒窗无颜拜祖宗。

(1989.7.17)

自注:

丁丁,《诗尔雅•伐木》“伐木丁丁”。

咏建塘(竹枝词四首)

觉墨寺(百鸡山)

寺名觉墨何记年,巍巍古柏寿齐天。

曲爪井畔歌声转,不见伊人见孤烟。

自注:

曲爪井,位于山腰,今已枯竭。

拉咱仙人洞

拉咱幽谷一线天,倒悬溶洞人称仙。

杜鹃黄处云雀醉,红男绿女舞蹁跹。

自注:

此地黄杜鹃,被载入《云南杜鹃》。

青龙潭

印心山碧潭水清,犹记童髻求雨经。

高原鳜鱼此湖美,一见玉竿垂涎馨。

五凤山

五凤花开醉眼迷,芳草初长乱马蹄。

乐依乐带供桑阵,归迟犹怨夕阳西。

自注:

“乐依乐”、“供桑”,建塘特有曲牌名。

注释:

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多咏风俗和男女爱情,形式都是七言绝句。语睡吧言通俗,音调轻快。相传本巴渝一带民歌,唐诗人刘禹锡改作新词。(杨善徵录存 杨增适注释)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