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喜欢文字。喜欢徜徉在作家构筑的想象和情感的空间里,静静地穿行游走。祖国的文字真美,我读书识字后,这样认为。小学三年级,我开始读金庸先生的《飞狐外传》,羡慕书中那些大侠,为人豪爽仗义。五年级读《西游记》。沉迷于吴承恩的想象王国,而幸福着。做一个读书人真好,我常常这样对自己说。 初中,学校有图书室,还有阅览室。课余我流连于书山文海,废寝忘食。父亲每周给我十元的零花钱,我几乎用来买书,从武侠类,到文学类,作文选也少不了。有时会花钱租看小人书(又叫连环画),路边的小摊上,一分、两分钱,可以看一次。要是花上五分或一毛你就可以买下一本。有一次,我在学校的图书室看书,不知不觉被书迷住了。等我发觉天已经黑了下来,时间已是上晚自习的时候了。而图书管理的张老师已经离开很久了。我就这么被反锁在二楼的图书室。 不知花了多少力气,我才慢慢从铁门的罅隙间挤出来。 当天是星期三,物理晚自习。我现在还记忆犹新。上我们物理的木老师,现在是母校的校长。 我因为看书把上床同学的毛毯烧着了。因为丢失了《射雕英雄传》而赔款六元,这在八十年代末是一笔不少的数目。上了师范,阅览室和图书室是我向往的地方。学校外面的租书小店是我的乐园。走在大街小巷,书总会如一块魔法石吸引我的目光。 教书后,是书让我挺直了站立讲台的脊梁。是书使我的人生更丰厚。每年订阅的书刊不少于五百元。别说到书店忍不住又买回家成堆的书籍。女儿也是书虫,一对书虫最爱上书店,或者进图书馆。而妻子却最怕我们去书店了,她常说书又不能当饭吃。我们父女说,我们宁愿少吃饭和肉,不能不看书,陶渊明还“欣然忘食”呢。 去年秋季起,我除了上语文课,还负责管理学校的图书。开始为了迎接“两基”国检,整理图书和相关资料累得不知何时天黑日落。可是,无论怎么忙碌不堪,我心里总是欢欣。与这么多的书为伴,是幸福的差事。每天流连在一排排的书架间,看一排排整齐的书,像士兵一样列队等待将军的检阅。我就满是自豪。轻轻抚摸每一部书的书脊,随手那么拿出一本,翻动着,看到心爱的文字,像一只只蝴蝶在眼前飞舞,引我走向一个宁静悠远的世界。分类、编目、贴标签、上架。一本本的书,就如我的孩子,深情款款地凝望它们。这里有曹文轩的《草房子》、《青铜葵花》,那儿是安房直子的《花香小镇》等幻想小说,这边有《孔子的智慧生活》,那边是…… 喜欢在这些书之间漫步,喜欢那些爱看书的孩子,慢慢给他们介绍好书,耐心记录。喜欢带班上的孩子们来阅读。让他们浸润在书香中,接受文明的洗礼。我随便拿出一本,看上那么几页。偶尔遇到喜欢的文字,摘录于随身携带的小本之上。翻开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徐俊冕教授的《心灵重塑》,我学到了心理暗示对自己的作用的不少知识,还抄录了一句话:“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翼。”这是《管子·心术》中的话。强调了心理疗养中的自我的作用,并且联想到教育本身。我们只是领路人,始终无法代替孩子学习、生活,给他们一些自由,家庭也好,学校也好,我们太多的包办代替,弱化了孩子们的自理、自立能力。适当的引领之后,让他们自己行走、促使他们自我教育,适当放一些手,未必就是坏事。与其我们大讲《水浒》知识,不如教孩子们多读原作。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我们就省事多了。就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翻开《孩子们,你们好》,感受阿莫纳什维利的儿童教育理论体系中爱心、智慧、诗意的课堂与生活。翻开徐光兴老师的《心理禅——东方人的心理疗法》,我学会了很多生活智慧。还从中学到了鼓励和批评孩子的智慧。其实,三言两语说不完我的读书生活。阅读使我站立三尺讲台的腰更挺直,阅读使我豁达地应对人生的沟沟坎坎,阅读让我从容地为人处世,在教学中知困,求解。在否定之否定后,寻求自己更佳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今后的人生路上,我依然会行走在文字之间。没有什么可以代替文字给人的那份温暖、冷峻、畅快或酸涩。无论什么文字,用心去触摸,总能让人沉思,让人厚重,让人充盈。行走在文字之间的感觉,真好!(维西一中 余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