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台的欢乐二月八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3-15 09:45:27

白水台位于香格里拉市东南的三坝乡白地村,距城101公里,海拔2380米,是一片白色的“仙人遗田”。在青山绿水间,镶嵌着一块巨大的白玉梯田,远看如雪浪翻滚,又如琼楼玉宇。因为据说是东巴文化的发祥地,在美丽的景色之上更多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相传,纳西族的两位天神为了让当地的纳西族人学会造田种地,特地变出来这样一片梯田。又有说法是东巴始祖“东巴什罗”在白水台修炼成道,因而被奉为东巴道场。这里有“不到白水台,不是真东巴”的说法,也说明了它的重要地位。丽江、四川木里等地的东巴特地来到这里请大东巴加持。然而这样一个圣地,却无法激起我对发黑的台地、荒凉的山林产生汹涌澎湃的激动。也可能和人是一样,睡着了和醒了不一样,哭和笑是不一样的。日常的城市和节日的城市更是不一样的。盼了很久,我想,在纳西族最为隆重的节日二月八,白水台一定会让我刮目相看吧!

终于到了2015年的二月八,三坝乡已举办了了第二届“三坝乡东巴文化艺术节”。二月七日是乡政府举办的大型系列活动,早上的文艺演出,晚上的篝火晚会。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演出现场三坝乡小学。已经是艳阳高照,人流如潮熙熙攘攘,除了身着节日盛装的乡亲们,还有外地的游客,扛着“长枪短炮”工具的记者。舞台背对着绿油油的青山。我遇到了一位年轻的东巴,身高约2米,正准备穿戴祭祀的礼服,一会儿将登台表演。广场上人山人海,表演队员已化好妆,穿戴停当,严阵以待。他们都是来自于全乡9个村寨的村民,每个村负责组织表演一个节目。

锣鼓喧天的声音中,东巴祭天节目上场了。5名东巴头戴东巴帽,身穿黄色的东巴服,手拿小鼓,在庄严的音乐中起舞。动作庄重凝练,表情肃穆。虽然大多人都不太懂,但观众已被仪式深深吸引,全场鸦雀无声。很难以置信,这些平时在家田里劳作的东巴,在现代文明的冲击里顽强地守护着古老的传统和记忆。也可能在台下还在为柴米油盐奔波,而一旦身披法衣,手持法器,他们深深沉醉于祖先古老的文化,与天地对话,与万物相通,与过去相融。由于三坝乡的纳西族传统文化保护得较好,丽江、西藏芒康盐井纳西族都来学习,别处的东巴要来请三坝乡的东巴灌顶才算一个真正的东巴,才能开展祭祀活动。最近,丽江的文化传播公司以百万元的薪水邀请他们去做商业文化演出,他们婉言拒绝了。在钦佩他们耐得住清贫的同时,也担忧这样的坚守还能坚持多久?也可能,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对比下,东巴祭祀已不能给当今时代的纳西族安慰,但这是祖先遥远的记忆,这一民族的文化保留着我们的乡愁和根基。第二个节目是纳西古歌联唱,一个约七旬的老人领唱。十几个6旬多的老妇人伴唱,曲调悠扬,动作豪放洒脱。随着村庄的凋敝,现在会唱这些古歌的人不多了。听人介绍,纳西族自古就生活在吐蕃、南绍、大唐等政权的地域争夺之中,常常遭到欺压和驱逐。故而纳西族的歌声多悲伤哀婉。相传到后来纳西族的先民辗转迁徙到了丽江玉龙县,这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他们决定在这里定居,地名在纳西语里叫阿卡巴拉。从此,纳西歌有了欢快的曲调,歌名就叫《阿卡巴拉》。下一个节目是纳西纺麻织布,老阿奶们一边捻麻纺线,织布,一边唱歌跳舞,一个生动逼真的纳西族妇女劳动场面跃然而上。这些表演纯朴自然,如同她们日常的劳作和生活中的载歌载舞,没有雕饰,没有策划,如同小河流水的流淌,如同花瓣的飘落。她们忘我的表演也让观众忘了自己,忘了白水台,忘了二月八。一场原生态的演出就这样拉开了东巴艺术节的帷幕。

中午,来到了乡政府的西北边的滋吾古村。这是一个纳西族的古村庄。村里小桥流水,群芳吐艳。一把生锈的大铁锁锁住了满园春色,也锁住了纳西创业者要弘扬民族文化的雄心壮志。原来,他们倾尽所有来开发民族特色的古村寨,后因资金链断裂,只能偃旗息鼓半途而废。经过联系和经理找人打开村门,里边有7个纳西文化展示室,有东巴师的占卜大鼓,东巴造纸术的流程展示,东巴纸印制的东巴经文,东巴师做法的法器,四川木里县俄亚乡雕刻的木雕像等。从展览中得知,纳西族是古氐羌族的一支,原先生活在青海河湟一带,在长期的迁移中,顺黄土高原南下,在南下迁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东巴文化。这些展室由和经理自建,展品也是多方搜索后购买来的。没有想到,在这个寂莫的小村庄却藏着如此丰富的东巴文化展品,只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精品落满了灰尘。我只是想,何时这个小山庄能像休眠的火山,早日喷发出内有的能量和火焰,点亮我们探索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之路。

夜幕降临,篝火晚会掀起了艺术节的高潮。各个表演队都一直在这里。8点,华灯初上,篝火熊熊,映红了一张张喜悦的脸。一个村一个圆圈,手拉手,跳起了舞。村民很友善,只要加入,都很热情地拉着手跳。一个圈里,有领唱的,有时也对歌,有时对跳。队形时时有一点点变化,即使跳错了步子,也还可以跟上。有一个圈跳的是欢快的《阿卡巴拉》,加入的人越来越多了。吹芦笙的人也来了几个,轮流地吹着曲子,汗水流下来了。欢笑声回荡在乡政府院子的上空。遇到一个皮肤白净、身材苗条的女孩,是从北京来的,因做民族学研究对这里很熟识了。一个欢乐的海洋,一个不眠的夜晚。夜深了,篝火渐渐熄灭,大家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第二天才真正地进入了二月八。这一天,东巴祭祀天地,念经祈求平安。纳西人家扶老携幼,背着炊具和食物来到白水台顶上野炊,娱乐。10点,白水台上山入口已是人水人海,水泄不通。大家排队依次拾阶而上,天气多云,山上已是满目苍翠。一条小溪,清澈透明汩汩流淌。溪水因为含有碳酸氢钙,所以小溪的四边成了乳白色,象一条白色的龙,盘旋而上。到了半路,一片台地形似女人的肚子,一部分人去上香了,只为了求子求福。原有的栈道已经残破不堪。但人群的欢乐和节日的氛围分散了对白水台裸露的黑色台地的注意。到了台地顶部,是一汪清澈的水塘,名曰仙女瑶池。再往树林深处走,就是白水台的水源地出水口,外边一圈石头,上边插满了香,缕缕青烟升起。山上如同街天一样热闹起来。已经有人杀好了鸡,拎着刚刚断气的鸡到烧香台上,把鸡血滴到上边,并洒上青稞面。嘴里还轻念着经文。烧香台旁边的石凳上坐着大东巴和志本的儿子,也是一名东巴。他说,他早早地起来就念经祭天了。他的父亲已经80多岁了,不能爬上山了,两个儿子出去打工了,不时有村民过来请他摸顶。几个摄像机头对准了出水口、烧香台和东巴师。原来是中央台、省电视台和州电视台的记者。

在这一片林地里,每家都有一个固定的土灶。杀好鸡后,就开始生火了,煮一锅锣锅饭,炖一锅鸡汤。人人动手,忙碌而喜悦。炊烟袅袅,饭香阵阵,欢声笑语一片。野外的团圆饭别有风味,也充满了脉脉温情。我们路过,不时热情地邀请我们共进午餐,有点桃花源的感觉。我只是担心,这样在山上生火做饭,容易有火灾隐患,也会污染水源。同行的工作人员说,乡里提前做了预案,各个村都有专人负责预防工作,用火保证安全是签订了责任状的,各家各户吃完饭后走时将垃圾带走。我的心才稍微放下了一些。

在山上,遇到了和树荣老师,东巴文化的传承人。近20年来,他组织村民举办东巴文化传习馆,在村民劳作之余,组织爱好民族文化的年轻人学习东巴文字、画画、念东巴经等。和老师原来是三坝小学的校长,退休后至力于东巴文化的传承。目前,在三坝乡已经开办了14个传习馆。昨晚在篝火晚会上遇到的女孩已经坐在和老师旁边,他们早就是老朋友了。席地而坐,一杯清茶,在树影婆娑的松树下,聊一聊东巴文化。女孩是10多年来一直研究东巴文化的学者,经常来三坝搞田野调查。一直就住在和老师家,与当地的村民都熟了。她对东巴文化甚至比本地人还了解得多。当地党委政府举办官方的东巴文化艺术节,其实是为人民群众搭一个艺术文化展示的平台,将连办三届以扶上马送一程。正在这时,欣闻《三坝旅游文化规划》已经通过评审,期待美丽神秘的白水台能重振雄风,东巴文化能更加辉煌。(刘霞 文/张国华 图)

责任编辑: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