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人在不同的年份要朝拜特定的神山,如属鸡年朝拜大理宾川的鸡足山,属羊年朝拜德钦的梅里雪山,十二年一个轮回。今年属羊,是梅里雪山转山年,我熟悉的一些人早在春节初就转梅里雪山去了,我们是10月底才去的。 10月27日,年至7旬的宗耀坤和年至6旬的宗秀文兄妹和我在禹·索琅农布的陪同下,从香格里拉驱车前往德钦,去完成我们羊年朝拜梅里雪山的计划。按原定计划,我和宗耀坤大哥到达德钦后直奔雨崩,去完成徒步雨崩的内转计划,宗秀文因腰椎间盘突出行走不便,就乘车到飞来寺敬香台朝拜卡瓦格博峰。 经过几轮羊年转山活动,加之各媒体的不断报道,雨崩的名气更大了,人们对雨崩的神往更突出了。宗秀文也属羊,今年又置花甲之年,想去雨崩的愿望十分强烈,再三央求我们让她也去雨崩,无奈之下,我们只好改变原定计划,让她全程骑马进雨崩。不久前才去过雨崩的禹·索琅农布也只好再度随我们进雨崩。我们一行是从尼农村进雨崩的,到尼农村后,禹·索琅农布租来进山的马匹,并一再叮嘱牵马人要格外小心,尽可能让母亲少走路。给牵马人交待好注意事项后,自己紧随其后,精心照料母亲骑行。宗秀文骑在马上,见身材稍显肥胖的禹·索琅农布紧随马后,不时关切地问他累不累?不知情的人丝毫看不出她(他)们是继母与继子的关系。除了照料母亲,禹·索琅农布还不时过问我和他大舅宗耀坤的情况,主动与我们拉白话,以分散我们行走疲劳的感觉。一路上他既是驾驶员,又是联络员,还是司务长。禹·索琅农布一路对我们三个老人的精心照料,使我们看到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孝道,看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延续与光大。 心诚则灵,我们原定不过10月完成转山计划,10月27日付诸行动,可以说心想事成。进山那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气温可人,真是徒步转山的好天气。让我们特别高兴的是,分别在尼农村和下雨崩村遇到两户心地极好又讲商业诚信的出租马匹户。尼农到下雨崩村有一截很窄又很陡峭的路段,一般租马人都要下马徒步走完这一段路,听说宗秀文脚疼行走不便,牵马人未要求她下马,安全地牵过了这段路,回来时,我们的背包驮在马上忘了取下,牵马哥斯那此里发现后主动给我们送来,看来他们把对神山的虔诚和诚实的职业道德融为一体了。下雨崩村的租马户亦不例外,本以为把上山的客户送至神瀑脚下,便可迅速返回接第二茬业务,没想到客户是一位脚疼行走不便的老年妇女,他只好临时打电话向与他联系业务的另一方客户道歉,说明情况并请他们另找出租户。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商业行为中以德为先的高尚境界。 百闻不如一见,这次雨崩之行真让我感到了眼见为实,让我感到真正走进了一个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从尼农村至雨崩神瀑转山人络绎不绝,他们中大多数是朝圣者,也有观光者、探险者,还有爱好摄影的采风者。有来自藏区各地的,也有来自内地各省市的,还有来自国外的。在这里,不论从哪里来,不分地域也不分国度,彼此都用“扎西德勒”向不相识的对方打招呼,互致问候,互相祝愿。从行走的姿势看得出他(她)们已经很疲劳了,但向对方打招呼都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勉强,人人脸上面带笑容。在神瀑脚下遇到几位上山的老外,脖子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相机,额头上冒着汗珠,看得出是来采风的,也许兼有朝圣,他们也学会了用“扎西德勒”向对方打招呼。 央视关于雨崩村环保堪忧的报道播出后,也许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重视,或许大家从中受到启发,环保状况要比电视上看到的好多了,可喜的是环保已变成当地民众和转山人的自觉行动,个别不自觉游客丢弃的食品包装袋和饮料瓶被环保责任心强的人捡去放到垃圾集中点,替宗秀文牵马的斯那此里也捡了两个废弃的饮料瓶放到了垃圾集中点,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正在成为一种自觉。 离下雨崩村5至6公里的地方,有一个面积不太大的牧场,建有放牧者居住的庄房,山上长满了各色树木,旁边流淌着一条河,我不知叫什么河,索性叫尼农河吧,奔流直下的河水在梯状的河床上形成连瀑,在秋色的衬托下,跃入眼帘的是一幅地地道道的西洋油画。 到达下雨崩村又是另外一番景象,秋天的景色层林尽染,色彩斑斓,美不胜收,看到这样的景致,上山时的一身疲劳顿时散去不少,大自然之美让人赏心悦目。 进村后我们入住一家名叫“雪龙客栈”的接待点,客栈的主人是丽江石鼓人。禹·索琅农布不久前来雨崩就住在她的客栈,这次又来显得特别热情,食堂备有简单的饭菜,由于来的人多,我们未订上该客栈的标间,普间是四人合住的通铺,洗脸洗脚能用太阳能的热水,在交通不便的地方,能有这样一个安身之处,我们已很知足了。 第二天,迎着晨曦,我们朝着向往已久的雨崩神瀑进发。一出客栈迎面便是亭亭玉立的缅茨姆峰,这位传说中的神女峰与北侧的卡瓦格博峰南北相望含情脉脉。五佛峰与缅茨姆峰紧紧相拥,就像6位下凡的仙女歇脚雨崩,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神奇的是雨崩神瀑似瀑似雨,它不像瀑布泻流不断,它更像过山雨时有时无,所以前往朝圣的人并非都能得到神瀑的恩赐,据说在水量充沛的夏季亦如此。这就得看朝圣者的运气了。我们一行是枯水季节前往,据说山顶已开始结冰,上山前我们都担心淋不着神瀑,大喜过望的是我们不仅淋到了神瀑,而且还碰到了雨中彩虹,那一刻年过6旬的几位老人高兴得欢呼雀跃起来,一个个都返老还童了。 行前我认真阅读了登在迪庆日报上余江撰写的《转山记》全文,他带着年方16的儿子徒步走完外转全程真不简单。余江在文中说:“转山也是一场修行,信徒们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踏上转山之路的,人生路如转山之路,虽千山万水,千难万险,千辛万苦,但具备了一颗信仰之心,便都成了修行,就能放开、放下、前行,且行且修行……想象从前转山的人们从出家门开始就徒步踏上转山路。如今的人们已被现代文明娇惯得连稍微艰难一点的转山路段都走不动了,我无法评论,但总觉得来转山就应该做好吃苦受累的准备,除非生病受伤,否则还是要坚持徒步才好,不然转山岂不失去本初的意义?”文中提到的这些现象我们在内转路上也碰到了,有的人为了少吃苦,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少走一段算一段,从尼农出发,爬完一段陡坡,离下雨崩村约10公里的地方就有一个摩托车接送点,看见有人搭乘摩托车代步。不同的是来自藏区的朝圣者,别说山路,在有通达条件的柏油路上也坚持徒步,这大概就是信仰与虔诚的力量。 我和宗耀坤大哥的雨崩之行,是对雨崩的向往,当然也是朝拜,同时也是为了找回我们过往的感觉。宗耀坤大哥不到20岁就参加工作了,一直在藏区工作,其间很长一段时间在大山林立的原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市)格咱乡工作,年轻时的他走遍了格咱的山山水水。这次走在内转的山路上,他好像又回到了当年,他说:“这里的山水地貌和格咱浪都是那样的相似,一路走来分外亲切。”健谈的宗耀坤大哥对那些不相识的同路人说:“我今年70岁了,检验一下体能和毅力怎么样,看来还行。”说实话,我对这次行程能否徒步走完全程不无担心,因为我有痛风病,这种病一旦发作就会寸步难行。但有一点我是坚定不移的,不论有多难,不到达雨崩誓不罢休。我做好了骑马的准备,马不到的地方,驻着拄棍咬紧牙关也要到达目的地。好在我的痛风病没有发作到寸步难行的地步,只是返程快到达目的地前有点隐隐作痛。 我此行的决心和毅力都得益于我当过兵,有一首歌叫“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或许是我有过一段军旅生涯,我格外欣赏这首歌,歌中唱到“啊!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感到懊悔,一辈子感到快慰,我把青春留给了亲爱的连队,连队给了我勇敢和智慧,从此再也不怕浪打风吹。”在离开部队后的几十年里,我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又经历了多少坎坷曲折,都能不屈不挠地走到今天,是因为我的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行走在去往雨崩的山路上,我同样找到了过往的感觉,我好像又行走在当年部队千里拉练时所走过的太行山间,那段历史是我引以为自豪的经历,那股精神是鼓舞我勇往直前的动力。 从尼农到下雨崩村的途中,第一位牵马哥问我夫人宗秀文,走在前头的那位是不是你老公?他是不是当过兵?他走路的步伐真像当兵的人。 第二天,在去神瀑的路上,另外一位牵马哥又问我,你是不是当过兵?两位牵马哥都看得出我当过兵,说明我身上还有解放军这所大学校培养和锻炼的印迹。话虽这么说,毕竟60开外的人了,即便心里想着做一个坚强的有毅力的人,自然规律已不饶人,身上的毛病让你感到力不从心。在返程还不到尼农村约5至6公里的地方,因疲劳发作的痛风有些让我感到疼痛难忍。但我在心里默默地说,不就是5-6公里,要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就这样一步一步坚持到了最后,当我坚持徒步走完往返全程,进入返程的终点尼农村的那一刻,感觉到就像当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重镇吴起镇那样的兴奋。 这次雨崩行让我感触良多,一是雨崩之美名不虚传。是我们不到实地难以领略到的;二是人与人之间那种自然流露的和谐之美,不到雨崩这个特定的环境是感受不到的;三是从普通民众的自觉行动中看到了人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四是在牵马哥们的身上看到了他们不唯利是图,诚实经营,纯朴、善良、友爱的做人理念;五是在两代人同走转山路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亲情的珍贵和温暖;六是当了却一桩心愿后所获得的满足感,让人感到非常惬意。 羊年雨崩行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愿这次开心之旅永存我们的记忆。(作者:禹中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