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家乡祝福香格里拉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1-09 09:24:09

香格里拉因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所著的《消失的地平线》一书而名扬天下。它展示给人们的是一个有雪山美景,有炊烟袅袅的古镇,多民族和谐共居,有寺院庙宇,多宗教平等共存,人与人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没有任何纷争的理想王国。

作家的想象力很丰富,创作也允许虚构,但詹姆斯·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不是想象也并非虚构,它确确实实存在。它就是我的家乡,雪山、古镇、寺院庙宇多景并存,多民族杂居民风纯朴,多宗教共存互相包容。

炊烟袅袅的古镇就是独克宗古城。小时候我在建于独克宗古城的中甸县省立小学读书。记得大龟山脚下有三眼从山肚中流出的泉水蓄成的水井,水井是用汉白玉石头砌成的方井,三井并列,相距五、六米,平眼看不出高低,巧妙地运用了落差。第一眼是约6平方米大小,深约1.8 米,供人们饮用的井,井水清凉甘甜,是地地道道的纯天然矿泉水;第二眼是供人们淘米、淘青稞、洗菜的井;第三眼则供人们洗衣物用,三眼井用途各异作用分明。很久以前就能够做出综合利用水资源,又让人们用得方便卫生的水井,可见我们的祖先多么智慧。

古城的水井还有一个奇观,冬日里的清晨会冒热气,就像温泉。在晨雾和袅袅炊烟之中看姑娘们三三两两背着水桶爬石梯的背影,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以独克宗古城为中心,西南面不远处便是白雪皑皑的石卡雪山,终年积雪的山峰在打朗坝草甸和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格外宁静。石卡雪山以西的山根脚,夏日里的纳帕湖水草茂盛牛羊游动,万顷湖面碧波荡漾。

在古城西北边的一个山丘上坐落着金碧辉煌的噶丹·松赞林寺,就像书中所说的寺院。我自幼生长生活在噶丹·松赞林寺旁的从古龙村。听村里的长者说:“噶丹·松赞林寺建于满清时代,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是藏区十三个规模较大且有知名度的寺庙之一,僧人多时曾达到三千之众。”当地有“伴东差松”之说,藏语“三千僧人”之意。全寺建有扎仓大殿,八所康参等供僧人们进行佛事活动的场所,加之一僧一舍,可见规模之大。

建在山丘之巅的扎仓大殿是噶丹·松赞林寺最大最壮观的建筑,记得1966年以前扎仓大殿的顶是用约三毫米厚的镀金黄铜制成的飞檐顶,看上去十分壮观,天气晴朗时,在朝阳的映照下,使人感到金光四射佛光普照。

松赞林寺的建筑布局是以直仓大殿为中心和至高点,四周是扎雅、独克、绒巴、东旺、乡城、卓、洋塘、吉迪等八大康参,康参不限地域,多数是中甸各地的,也有异地的,如乡城康参。全寺以藏传佛教为主,也有其它宗教,如卓康参,有金沙江流域的纳西族僧人。纳西族一般都信奉东巴教,可见噶丹·松赞林寺很有包容性。

从区位上看,噶丹·松赞林寺的选址是有讲究的,大寺坐西北面向东南,意寓着迎东方之紫气。屹立在山丘之巅,登高望远。从扎仓大殿俯瞰,中甸坝子一览无遗尽收眼底,好像佛以博大的胸怀面对世间万事万物。

1966年以前,噶丹·松赞林寺的建筑风格是清一色的土木结构,除扎仓大殿冠有镀金铜顶外,包括八大康参和僧舍群都是藏式平顶,所谓藏式平顶就是不用钢筋水泥,材料都是就地取材,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土掌房,制作方法是用木料做屋架,在木椽子铺成的板面上铺上一层荆棘再铺上粘土夯实而成。奇怪的是这种屋顶不怕冰雪霜冻,也不会渗水。

噶丹·松赞林寺的建筑特点是远看一坐塔,近看一坐城。从远处看,整个建筑层层叠叠,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很有立体感,就像一座巨塔。换个视角从西南面看又酷似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故有小布达拉宫之称。走到近处看松赞林寺,它又像一座城,从扎仓通往八大康参的通道就像城里的主干道,从僧舍区通往康参的条条小路又像城里的大街小巷,到康参做佛事活动的僧人像赶集的人群,好一个热闹的景象。每年农历的冬月26日和29日是噶丹·松赞林寺最热闹的日子,这两天是噶丹·松赞林寺的格冬节,从四面八方赶来看跳神的观众挤满扎仓大殿。大寺的僧众借此驱鬼,民间则借此敬神避邪。

说到各民族和谐共居,人与人和睦相处,我的老家从古龙是一个让人一辈子忘不了乡愁的地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从古龙只有十三家老住户,后来发展到几十户,都是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的。有来自洛吉的、尼汝的、乡城的、稻城的、理塘的、巴塘的、得荣的,还有来自丽江的、鹤庆的,甚至有来自四川内地的。有藏族、汉族、纳西族、白族等不同民族,是个典型的多民族杂居村。新中国成立前,十三家老住户主要靠农耕养畜维生,来自四川藏区各地的靠给松赞林寺打工维生,来自内地的以做小买卖维生,不论来自哪里,不论做什么事情,大家平等相待和睦相处,难得的是这种村风民风一直保持至今。忘不了的是村里有一户祖籍尼汝的人家,新中国成立前夕凭勤劳和智慧发展成中上水平的大户。户主斯诺七林是一位极具善心的人,从1953年到1968年的15年间,该户先后收留来自异乡的残疾母子、孤寡老人共四人,长期免费给他们提供住所,并不厌其烦地照顾他(她)们的生活,直至送终。

斯诺七林不仅是一位善者,同时也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不知疲倦的热心肠人,说他是智者,他的悟性极高,学什么会什么,三十出头的他就成了村里的能工巧匠。由于他多才多艺又乐于助人,村里有什么大事小情都喜欢请他帮忙,难得的是他不仅有求必应,常常还先人后己。我敢断言,村里不会有他没有帮到的人家。从斯诺七林身上我感受到从古龙人的纯朴善良和谐友爱。说到家乡,说到香格里拉总使我感到亲不够的是家乡人,恋不够的是家乡情。

詹姆斯·希尔顿所著的《消失的地平线》问世后,全世界都在寻找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成了人人向往的地方,追求的境界。有的地方把所建的饭店名称改为香格里拉饭店,饭店生意也因此而异常火爆。在人们心目中,香格里拉更加神秘了,寻找香格里拉的愿望更加急切了。人们又把詹姆斯·希尔顿书中描写的地理人文特征拿来与全世界多个地方反复进行比对,忽儿说香格里拉在这里,忽儿又说香格里拉在那里,苦苦寻觅了半个多世纪,就在大家众说纷纭,争执不休的时候,2001年12月17日,有了权威的定论。经多方比对,反复考证,詹姆斯·希尔顿书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人文特征与中国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极为吻合,作家笔下的香格里拉不在别处就在中甸。于是,时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戴光禄受国家民政部委托,专程到迪庆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国全世界宣布香格里拉就在中甸。后来就有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这一世人关注的历史盛事。

托香格里拉品牌的福,我的家乡从古龙在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后,发生了许许多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这里我可以如数家珍般的一一道来。变化之一是县里曾两度出资花大力气改造香德路叉口至噶丹·松赞林寺的敬香路,如今一条平整宽敞的油路从城区直通松赞林寺,我的乡亲们直接受益。变化之二是为方便松赞林寺的僧人和从古龙、小街子的村民出行,开通了城区至松赞林寺的专线公交车。变化之三是采取建立景区门景制度、组织大巴车接送游客,加强景区旅游设施管理等多项措施,既提高了松赞林寺景区的旅游服务质量,又为家乡的村民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变化之四是为了规范旅游秩序,不影响松赞林寺品牌景区的形象,县里决定统一管理集中经营,每年从旅游收入中给景区农户相应的资金补助,让老百姓分享改革发展的红利。变化之五是县里不惜代价着力改善松赞林寺周边的环境,千方百计想办法恢复干枯已久的拉姆央措湖,明镜般的湖水又一次把雄伟壮观的松赞林寺倒影在湖中,还我儿时记忆中的美景。变化之六是乡亲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我的记忆中,过去上了六十岁的人,看上去显得很苍老,如今上了六、七十岁的人却一个个精神焕发。有一次我回老家,村里几位上了年纪的乡亲不无感慨地对我说:“现在的生活啊,好象天天都在过年,没想到老了还能赶上这样的好光景,真得感谢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我不时也到坛城广场跳跳舞,碰到家乡的年轻人穿着整洁的民族服装在坛城广场跳舞。这几年我听到的看到的都是乡亲们对时下幸福生活赞扬的自然流露。看见乡亲们享受着城里人拥有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过着乡下人有田有地有家园的幸福生活,我打心眼里高兴。

更名后的十多年里,我的家乡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县的发展变化。在诸多变化中,首先让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高原新城悄然崛起。

作为国内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县里十分注重香格里拉大酒店,喜来登度假酒店等高端引资项目落地香格里拉县城,与之配套的一批中档酒店相继建成,大大提升了香格里拉县的旅游品质和接待能力。

在各种接待设施中,最具特色又最受游客青睐的当数一枝独秀的藏民家访。那里有歌声笑声,还有茶香酒香,有独特的文化氛围,使许多游客留连忘返,形成了香格里拉旅游的独特魅力。县里从扶持旅游产业和民族文化的角度对藏民家访进行了规范引导和有力支持,在注重发展藏民家访数量的同时更注重提高藏民家访的质量,使之得到健康发展,使全县旅游成为可持续发展产业。旅游业成为人民群众最受益的产业,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我从2002年以来香格里拉县人代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得知,更名后的十多年里,香格里拉县的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连年递增,而且增幅不小。2001年全年接待游客1199179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389.29万元,2014年全年接待游客1080.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7.2亿元,通过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出香格里拉县旅游业发展的状况是令人鼓舞的。

县里在狠抓改革发展稳定的基础上高度关注教育,新农村合作医疗、城市公共交通安全,城市公共卫生、居民饮水安全等民生问题。基础教育方面,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由2001年的98.12%上升至2013年的99.56%,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2014年,兑现28683名中小学生的高原农牧民学生生活补助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4387万元。随着一部分农村人口转为城镇户口、迁入香格里拉县城,大批外来人员到香格里拉务工。为解决其子女入托入学问题,城区公办幼儿园由一个增至两个,批准建立三个私立幼儿园,以满足城市人口日益增长的入托需要。城区在校小学生人数由2001年的4277人扩容增收至2014年的5253人。在校中学生由2001年的3861人扩容增收至2014年的5098人。2014年新农合医疗保险投保率达到100%,使新农合普遍惠及全县农村。除疑难杂症外,一般疾病都可就近得到治疗,凡参加医保人员报销比例可达75%以上,困难者还可得到民政补助。在政府的帮助下,农村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乡村普遍建起了公厕,修起了进村的水泥路,一改昔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落后状况。

为改善城市居民的通行条件,先后建成东西两条宽敞的环城路。城区建成红旗路、向阳路、警民路、仁安路等多条通道。保障了居民的通行安全。为缓解城市用水压力,保障居民用水安全,调节香格里拉城区气候,在建成桑那水库的基础上,正在新建康斯水库。自来水厂由一个增至两个。

着力打造卫生城市,相继建成日处理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120吨生活垃圾和垃圾渗滤液的垃圾处理站,目前拥有一支280人的城市环卫队伍,城市卫生使者们用辛勤劳动,使这座年轻而美丽的城市保持着清洁卫生的市容市貌。通过多年的努力,于2009年获得云南省甲级卫生城称号并三轮通过保持殊荣。随着一个个民生问题的解决,香格里拉人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我是香格里拉选区选出的迪庆州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5年在参加县里召开的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我感慨地说:“借助香格里拉品牌,香格里拉县的旅游业如火如荼,旅游市场空前活跃。早晨炊烟袅袅,午间车水马龙,傍晚歌舞升平,成为当下香格里拉县城的生动写照。旅游业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最直接的利益,百姓的收入因此而增加,百姓的生活因此而改变。以我的家乡从古龙为例,男青年们开着各种交通工具往返于各个旅游景点,为游客提供交通服务,女青年有的当临时导游,有的做特色产品生意,有的租民族服装,个别上了年纪知晓历史的老年人也不甘示弱,为有特殊需求的游客提供专访服务,投身旅游不仅使他们赚到了钱,还使他们在与游客的接触中学会了交际,学会了普通话。在获得物质利益的同时,也不断地充实着自己的精神生活。

2014年12月16日,又传来了一条令香格里拉人振奋的好消息,经国务院同意,国家民政部批准香格里拉县撤县设市。

十多年来,香格里拉全县各族人民在中共香格里拉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领导下,以更名为契机,以发展为目标,以民生为动力,群策群力,共同奋斗,使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43293万元跃升为2014年90.94亿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066元,增加到2014年的5923元,使全县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变化。

回顾过去,我们为昨天所取得的业绩而欣慰,为昨天发生的变化而高兴。展望未来,香格里拉人应该以新的姿态,把一个景色更诱人、内涵更丰富、环境更舒适的香格里拉展示给世人。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把香格里拉建成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进步,经济繁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撤县设市对香格里拉全市各族人民和市委市政府是新的契机,也是新的挑战,期盼市委、市政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率领全市各族人民迎接香格里拉市更加美好的明天。(禹中玉)

责任编辑:鲍江平

上一篇:道班大变化

下一篇:简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