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一中高四班老同学赴武定祭奠革命烈士纪实 2013年8月初,维西一中高四班老同学毕业49周年后首次欢聚一堂,先后到母校和时已顺利入围“中国美丽家园”推介活动的塔城哈达特色村观光,对其半个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沧桑巨变赞叹、感奋不已。抚今追昔,自然有了几多不忘历史、珍爱和平的感慨,内心深处油然而生起了对为国家和人民利益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的无限缅怀之情,于是提出了2015年聚会昆明时赴武定祭奠革命遗孤李丽华同学父亲李承华烈士的动议。 李承华烈士,白族,1922年出生于昆明,原名李朝斌,少年时因家境贫寒,辍学在家。1938年,年仅16岁便毅然参军随滇军开赴抗日前线,先后参加台儿庄战役等战斗,屡立战功,后因伤病及不满国民党统治等原因,被遣返还乡。1946年经友人推荐进入西南联大分大昆明师范学院任校警队队长(至今李朝斌的名字还留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昆明师范学院革命烈士纪念碑上),为保护爱国民主人士和革命青年做了许多工作,1947年3月加入“民主青年同盟”,后在中共地下党组织安排下,化名李承华赴陆良县龙海山区开展地下武装斗争,历任“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三支队中队长、大队长等职。他心系百姓,体贴战士,率队转战滇东北,战绩卓著。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4月任“边纵”三支队23团团长。同年10月4日率边纵西进3团(原23团)挺进滇西,在武定百花山尖山铺突围作战中, 李承华团长亲临第一线指挥战斗,不幸喉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7岁。由武定县党组织几经辗转,安葬在武定县革命烈士陵园。李承华烈士牺牲时,他唯一的女儿刚满5岁,因母亲失踪,被组织安排在孤儿院抚养。10岁时被昆明孤儿院用“邮寄”形式寄到在维西工作的叔叔李德恩身边,在当地党组织和政府以及叔叔的精心培养下,1961年,李丽华考入维西一中高四班就读,与同学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2015年8月6日,高四班老同学在昆明聚会,聚会领导小组审时度势,决定全体老同学及与会家属于8日陪同李丽华同学前往武定祭奠先父及其战友。经与武定县政协取得联系,得到武定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县纪委及县老干局的倾力支持,并郑重地将其纳入武定县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活动的重要内容。 8日9时许,全体聚会同学及李承华烈士的在昆亲属一行31人,在初秋的蒙蒙细雨中乘大巴车赶赴武定。10时15分,武定县政协主席李思恒亲自到城郊迎接维西一中老同学到武定烈士陵园,并与县委领导一起搀扶烈士子女李丽华及烈士胞弟李德恩之女李丽娟、孙女李瑛缓步走到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先期到达的武定县抗战老战士、武警战士官兵、少年先锋队员、县委、政府机关代表列队迎接。10时30分,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环,纪念活动默哀仪式后,武定县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代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致祭辞。祭辞声情并茂、感人肺腑,表示要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珍爱和平,继承先烈遗志,开创未来,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接着,李承华烈士的战友赵毅宁、少先队代表、老干部代表、烈士遗孤李丽华先后致祭辞。赵毅宁义愤填膺,用具体事实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高度赞扬战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表现的英勇顽强精神。武定县少先队员代表的致辞表达了继承革命前辈为今天的幸福生活流血牺牲的精神,当好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决心。武定县老干部代表站在继承抗战遗产的历史高度致祭辞,勉励老同志发扬革命传统,教育年轻一代接过革命前辈的接力棒,永远向前。武定县政协主席李思恒介绍了李承华烈士的事迹,并指出李承华烈士的英雄业绩,既是武定县人民的骄傲,也是维西县人民的骄傲,相信两地人民一定会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发扬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继承先烈遗志,携手共进,为建设小康社会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各自的贡献。致辞完毕后,高四班老同学及亲属,在武定县党政领导陪同下,祭扫了李承华烈士陵墓。 这次祭奠革命烈士活动为老同学聚会,激励了老同学们牢记历史,决心发扬老骥伏枥,用自身的模范行为教育好下一代。(吴成虎 段志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