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是道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7-13 08:00:28

——读《心之道:致焦虑的年代》

读《心之道》,是奔着作者阿伦·瓦兹的名头去的。阿伦·瓦兹(1915-1973),美国神学博士,禅宗信徒,被称为20 世纪最具原创性、最“离经叛道”的哲学家之一,他生前出版的二十多部有关宗教哲学和心理学著作,几乎每一部都成为美国畅销书。初版于1951年的《心之道》在北美亚马逊至今位列“现代哲学”类销量榜榜首,这本书的魅力何在?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进入《心之道》的阅读。

《心之道》是一本西方人写的东方哲学类著作。作者针对现代人面对的危机,即一个人如何生活在一个他永远不能从中获得安全感的世界,从东方禅学思想的角度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答。作为一本谈论焦虑问题的书,《心之道》并没有给出所谓的“医学处方”,而是以瓦兹特有的方式提出了具有颠覆性的解决之道——不再逃避,而去接受生活中充满痛苦与不安全感的事实,拥抱当下的时刻,超越焦虑,到人的自身内部去找回心灵的平静。

时隔60多年后的今天,再来看瓦兹的观点,就知道经典为何是经典,因为它能抹去岁月的痕迹,散发出历久弥新的芬芳。瓦兹例举他那个时代焦虑症的典型表现,就是时刻离不开收音机的人。这种人靠感官上的刺激,而且是不断强化的刺激来满足摄入信息的需求,需求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陷入一种不安、烦躁中,仿佛是错过了世间最美妙的东西。在网络发达的自媒体时代,今天的低头族、刷屏族不正是瓦兹时代“收音机族”的翻版和加强吗?有人甚至开玩笑说,你不让我吃东西可以,不让我睡觉也行,但麻烦给我一部手机。实际上,排除那些非办不可的事,不看手机、不接触网络,会有什么严重后果?其实并不会怎么样。那为何还要像必修课一样,睁开眼睛就去踅摸那东西,就是因为那颗不安分的“心”。这心要么是想逃离现实,去进入一种虚幻的状态;要么就是想通过接收尽可能的信息,为下一步做着某种打算和预测。不好的想要好,好的总想着更好,实际这并没有错。可往往那颗飘离身体的“心”,往往会让身体不堪其负,往往会形成恶性的循环,加剧焦虑和不安。如果能以一颗平常心克服浮躁,活在当下,坦然地面对自己所经历的一切,那么在脚步慢下来,心静下来后,可能会感知到生活的更多美好。

《心之道》是一本禅宗哲学,但又不是机械地灌输禅宗的要义,而是让读者通过各自不同的解读,去找寻走出人生阴霾的“金钥匙”。而我们在用心揣摩和仔细品味后,会觉得还真是那么回事。(朱延嵩)

责任编辑:鲍江平

上一篇:生命

下一篇:和作勤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