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县有个三坝纳西族乡,2012和2013两年中,我在该乡哈巴村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此间除工作分内的事外,也就对那里的民情世故有所了解。迄今虽离开三坝乡一年了,可让我忘却不了的是,那里的老百姓把三坝的输电状况嘲讽为:“三怕电”。问曰:“何谓‘三怕电’?”答曰:“‘三怕电’即怕风,又怕雪,还怕雷。”指的是该地区高压输电线路抵御不了风雪灾害,而经常造成线路故障,中断电力供应的现象。正由于电力故障频发,停电成了当地的“家常便饭”,即给农民群众的生产安排造成了影响,又打乱广大农村正常的生活秩序,因此当地群众在怨天怨地的同时,还用怪话发泄内心的不满情绪,说什么:“哪来的三坝电哟?简直就是‘三怕电’!” 我在三坝乡哈巴村下乡工作的两年中,确实常常遇到停电的情况,对此,也有着太多的无可奈何。有时我用电脑正敲打着文稿,突然一停电害得我白费了半天的功夫。有时为发一个电子邮件,不得不让我背上电脑跑到乡里或虎跳峡镇。还有时因为停电,为看一场重要体育赛事转播而跑回到县城,等等。事实上现代社会已让我们离不开电,电使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发生了根本改变,以致于我们对电的需求程度和依赖越来越高。而在三坝乡农村,在一般的停电情况下,照明可以用烛火顶替、做饭取暖可以使用柴禾,其它电力生产也可以暂时停下来。但只要是大面积的停电或停电时间过长,当地很快就成了通讯空间的“信息孤岛”。为此,在当地停电的情况下,各家手机用户公司会在一定时段里,采用应急发电来保障信息畅通,但通讯中介可以通过一个电源开通,而成百上千的手机用户,没电的手机只能用来作“敲核桃”。 因此每当遇上停电情况,三坝乡个别人家的小型汽油发电机便派上了用场,那220伏特、60赫兹的电能似乎也很有吸引力,即刻招来的是蜂拥而至的充电乡亲,那情景还真像朵朵葵花向太阳。所以,也有人说:“只要停三天的电,三坝乡的一片村子变聋子、一片村子成哑巴。” 在三坝,人们把又聋又哑的智障者称之为:“本分人”,而今“本分人”也用来比喻失去了通讯联系的耳目闭塞之人。至此有人搞笑地说:“三坝电网再不改造,三坝人就要变成‘本分人’了。”而值得我们高兴的是,就在我下乡工作的2013年中,一场大规模的香格里拉县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已在三坝乡各地展开。事过一年了,就在我构思写作这篇札记时,电话询问了当地农网改造升级进展情况,哈巴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这次农网升级,技术含量高、工作量大,虽然距离工程完成还有待时日,不过‘三怕电’即将成为过去了。我们也不会再是与世隔绝的‘本分人’了!”为此,也让我心中大悦,两人对着电话哈哈大笑了一阵。 我在下乡工作中了解到,三坝乡有电的历史总体不长,过去当地群众习惯烧松明火照明,也许对光明有着美好的憧憬吧,当地老百姓还为点松明火的铁丝网架取了个好听名字叫:“亮台”,上世纪七十年代这个乡(当时叫:“公社”)兴建了两座小水电站,有少部分群众用上了电,但由于技术条件差和管理跟不上等原因,没过几年小电站都垮了,以后整个三坝又都挂起了“亮台”,重返到松明火的年月。记得1985年我第一次到三坝时,公社机关还使用着煤油灯,当时县里在三坝开办的第四中学使用汽灯照明,还真让“三所一店”(指邮电所、财税所、卫生所和购销店)单位的人羡慕不已呢。 三坝乡群众广泛使用电力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迪庆州冲江河电站并网发电以后,为三坝乡农村用电提供了电力保障基础,更随着农村电网的建设和城乡电价的统一,三坝老百姓抛弃了亮台,点上了电灯,以后各式各样的家用电器陆续走进了千家万户,多种多样的电力农机器具更是充实了当地农民的现代生活。当地农牧业生产开始从传统生产方式向产业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各种机电加工业也应运而生,当地农村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用诗歌的语言来描述,那可真是:“每当太阳落下山去,三坝乡各地是灯光闪烁的迷人景色;每当朝霞升上天空,纳西族山乡国到处是机声隆隆的悠扬歌声。” 此前我曾到过坐落在该乡的第四中学,见到学校的物理老师向学生们讲解欧姆定律:“电流和电压成正比,同时与电阻成反比,这是它们的三者关系。”后来我琢磨出,这欧姆定律也能反映出社会现象。这就是正能量能够使社会进步和发展,反之就受到阻碍和牵制。然而,三坝乡的地理条件特殊和气候环境复杂,给翻山越岭的高压输电线路带来了很大影响。 据了解,其境内的哈巴雪山山脉常年积雪,尽管风光秀丽,山下气候宜人,但却在冬春季节时常会狂风大作,而且那大风却基本上没有规律可循,让人防不胜防,当地人称为:“乱风”,就因为乱风给高压输电线路和低压用电线路都造成了威胁,狂风吹来极易把电线被刮断或造成线路碰火短路,这也就成了“三怕电”怕风的原因。其二,怕雪又是一个难解的问题。三坝高压输电线路从哈巴雪山以西跨越“雪门坎”才到三坝乡境内,有人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形容风光景象,但用它来比喻三坝的地理状况和气候特征一点也不过分,起伏连绵的三坝电网每天都是从风霜雪雨中过来。在一般常规气候条件下,电网都能把电能安全输送到终端,但一旦遇上极端天气,高压的线路极易造成覆冰情况,沉重的冰雪能把输电线路扯断,这也就是怕雪的原因。其三,怕雷就不用更多说了。不论任何输电线路或用电设备都怕雷电,只是三坝乡地域辽阔,不同民族的人口散居在不同海拔和气候条件下的崇山峻岭,输电线路遭受雷击情况虽不常见,但的确偶有发生。所以“三坝电”被戏称为“三怕电”,确确实实是事出有因,更在于由于山高路远,一旦发生电力故障,给修复受损线路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所以输送电力的不正常是情有可原,而当地群众的怨声载道又是情理之中的事。 “矛盾是事物运动的规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这些都是哲学课本上的语言,似乎已经超出了写记事散文的语言范畴,但哲学启迪我们对客观事物有正确的认识。确实是这样的,“三怕电”影响到三坝乡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和生产力的解放,而由于这一矛盾的存在,所以松明火下的故事更显得感人和隽永。为应对停电,当地农村市场上,一些价廉物美的充电电筒、充电台灯等很受欢迎,由此看来老百姓虽道不出什么是哲学,但是很懂得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也由于现行电力状况成了三坝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短板,2013年香格里拉县开展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更是成为了惠及三坝乡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长期存在的供电状况不佳和农村建设需大力发展的矛盾,便可在这项工程中迎刃而解,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伟大飞跃。 据了解,在这次农网升级改造中,不仅提高了高压和低压线路的抵御风灾、雪灾能力,在恶劣气候条件下能安然无恙地输送电力。还采用绝缘线路供电、更新了变压装置、安装避雷设备,提升配网的安全节能效率。 毫无疑问,通过这次香格里拉农村电网的改造升级,将对改善民生和提高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起到积极作用。特别是对受“三怕电”影响至深的三坝乡来说,意义更为重大。因此,当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的喜讯传来,广大群众心花怒放、喜上眉梢。就在我下乡工作中,切身感受到三坝乡各族群众对电网改造升级的渴望和支持,也让我在写作这一题材产生出思想的火花。毫无疑问,电造福于广大城乡民众,电造福了我们这个年代。(殷著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