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信笺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4-10-13 09:09:48

在当今人际交往中,人们对很多事情不屑一顾,连写封信都觉得十分不易,写了一半,干巴巴的,写不下去,干脆撕了不写。去挂个电话,那话语也讲得无多少感情色彩。更深一层,在网上打上几行字,也没任何精彩可言。于是,人与人之间出现鸿沟,与远方的亲朋好友很少互通讯息。

眼下,我们的社会正在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人类的文明进步甚至已扩张到了月球和外宇宙。有些东西慢慢地远离我们而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更直接的东西,因此,高等教育招生考试作文题目别出心裁用了《假如记忆可以复制》,让莘莘学子在考试的同时,大大开了眼界。我周围的朋友们,大多是舞文弄墨的。由于过去交往手段落后,大多只能通过书信来传达思想,故留下了一些珍贵的感情流露。而这一现象,如今也消失了。有时接到一个远方的电话,热线那端的朋友寥寥数语,便将所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了。其实,设想一下,假如要表述的意思用书信的方式来表达,那就会迷人得多。大脑指挥手指,手指握住笔杆,一行一行娟秀的字就会排列到信笺上,装进信封,贴上邮票,投进邮筒,然后,悄悄地等待远方的回信,岂不美哉?或者,想象收信人读信时的姿态,揣摸回味信中的内容,一夜未眠,这不也是一种互相牵挂的乐趣?然而,信越来越少,偶尔收到一封两封,也只是短短数语,结尾处,还附上一句:“纸短话长,未完之意电话中再叙。”于是,许多的美丽字迹在信笺上就读不到了。

邮局里,信件大量减少,但却充斥着广告信、某某辞书入编信之类的信件,一大堆一大堆,全都是封面一样的货色,令收件人莫名其妙。虽然也有人奉若至宝,热衷于广告把戏和入典效应,一夜之间成为“世界级名人”,但终究那也只能是“世界级的笑话而已。

古人处在交通不发达的社会,通一次信相当不易。古驿站就是传递官书、信件的换马场所。因而古人也就有吟咏此类场景的诗歌。唐人岑参写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平照发咸阳,暮及陇山兴。”至于书信,大诗人杜甫咏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乐府诗写道:“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鸿雁传书”的典故,更是书信的千古传说。写信传递消息、结下情谊,古已有之。现代人在玩“掌中宝”、“大哥大”的同时,不妨也写写信,现代人的交流,毕竟只在耳边亲近,飘散于空气中,最终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潇洒倒是潇洒,但是潇洒到“逝者如斯”,也还是算不得真正的潇洒。

翻阅旧信,最能让人回忆起久远的往事。若是恋爱之信,那味就更不一般。充满诗意的情感交流,往往会打动那颗早已被生活风雨冰冻封闭的心。“哦,我那时的青春岁月也是轰轰烈烈爱过一场的!”惊呀之余,那该是最幸福的回忆了。此时的信使就是美丽的天使。

在这个世界上,普通人自有普通人的活法。常写写信札,也是一种热爱生活的方式。(苏金鸿)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