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的马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9-28 10:56:27

一百多万年前的香格里拉境内就有马生存,被国家级和迪庆考古专家所证实,暂鉴定为云南马。在两千年左右的金沙江畔岩画中也有马的形象。

1995年版《中甸畜牧志》中,将以香格里拉县建塘镇为中心产区的马定名为中甸马,属中国西南马系统中的高原型藏马,其主要特征为马体形较短小、紧凑、精悍、骨骼坚实,体格匀称,颈短昂举,四肢强健有力,蹄质坚硬,性情较野,而便于驯驭,驮载力强,耐寒耐劳,耐缺氧,耐粗饲,擅长走山路。

香格里拉人在漫长的饲养、使用马的过程中,积累了一整套十分丰富的经验,有的见诸于文献,更多的耳口相传于民间。关于马的传说、故事、俗语、谚语十分普及,就以藏族史诗《格萨尔》为例,无论各种版本,或流传于民间的口头传说,内容中涉及马的举不胜举,如根据手抄本翻译的《格萨尔》中,就有《赞马》一节,诗文长达234行,就马的种类、马首、马面、毛色、毛质、马蹄、马齿、骨骼、胸胫、肌肉、耳形、腿形无不详尽描述,既有文学性,又有实用性。断章取义,举例如下:

相马先相面,

上等马面如凤凰,

中等马面如山羊,

最差的马就像鹿脸,

又尖又长十分丑。

 

马的蹄踝有三类,

牛踝、鹿踝、山羊踝,

若要比谁跑得快,

牛踝领先鹿第二,

羊踝落在最后面。

 

要想骏马驰骋沙场,

就要脑宽肺大;

要找日行千马里,

就要四蹄向外张;

要想骑手稳如山,

十六椎节上面,

要有能放一升青稞的地方。

“若要人不闻,养马种菜园”一语道破香格里拉人养马要领,马壮还在人勤,马系多餐动物,一日4餐不可少,“马无夜草不肥,零时后还得喂一餐。”

“火趁小要熄,马趁小要教”,不论役马或乘骑,须及早调教,“天空练就了雄鹰,草原练就了骏马”,也只有在调教的过程中,人马不断磨合,做到心的沟通,人马互为朋友,马就能为主人赴汤蹈火,在所不惜。《格萨尔》史诗中,有这样的情节:英雄格萨尔一次乘马探寻魔窟,为民除害,他的神骥尾巴被恶魔的两座山突然关闭而夹断了,格萨尔找来些五彩丝条缠在尾巴上以替代马尾巴的功能,从此,藏民为了纪念这匹降魔神马,马尾上常装饰有彩带,习俗流传至今。

历史上谁拥有强大的骑兵谁就赢得天下。吐蕃的强大靠的是骑兵,元、清的骑兵所向披靡,靠马的四蹄建立了封建王朝。

藏民历来以善骑射,骁勇善战而称著,将宝马、腰刀、护身佛作为男性三件宝。迪庆解放前的1949年,一群赶马人怀着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对共产党的强烈向往,在丽江投身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组建了藏族骑兵队,他们发挥骑兵出奇制胜的优势,驰骋滇西北解放战场,使敌闻风而逃,屡立战功,为滇西北各民族的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涌现出的战斗英雄王康斯、斯那尼玛、农布、李阿土、甘马白久5人被授予14军“人民铁骑”缎带,苗五斤被授予“特等爱民模范”称号,杨大都同志后来被授予“解放勋章”,是全军唯一一个获得该勋章的藏族战士,后担任迪庆军分区副司令员。队长斯那尼玛于1953年受毛泽东主席接见。

马对人类社会最大的贡献,莫过于运输,千里之遥的滇藏茶马古道是马蹄踏出来的,它维系着祖国的统一和藏汉同胞的血肉情谊,推动着社会文明与进步。特别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清廷下文批准五世达赖在中甸独克宗立市交易以来,大批香格里拉马帮将藏民不可缺的茶叶、铜、铁器及生产生活用具源源不断运往西藏,返程又将西藏的畜产品、药材及印度转口的商品运往内地,往返近半年。一匹马负重60公斤,日行30公里,途中海拔超过5000米雪山就有5座,江口过溜索达4次。路遥知马力,滇藏路上表现最为出色的还是中甸马。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大后方的滇缅公路受阻,滇藏驿道成了连接内地的干道,成千上万的马匹穿梭其间,为国民及军需供应起到了血脉的作用。1950年下半年来,为支援和平解放西藏,迪庆各县组织上千马帮驮运上百万斤物资至西藏门工、碧土、察隅等地,保障了南路进军西藏部队的后勤供应。

马作为体育竞技之用在香格里拉古来有之,传说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的五凤山山神都丹就是在全藏的一次赛马会夺冠,藏王因此免去建塘所有赋税,人们将他和他的黑马塑像供奉于山神庙中,得到世人的尊崇和膜拜。

中甸马具有温顺的一面,又有好强和坚韧的一面,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快马、名马,如呗浪呼纳、诺苏达纳等。传说呗浪呼纳从松赞林寺到县城再返回,连一碗茶的茶罐水都未烧开。1980年6月,县畜牧兽医站在独克宗古城郊区对19匹马测定,700米乘速平均为1分2秒至1分8秒,对两匹马进行1000米测定,分别为1分32秒及1分47秒6,对两匹马进行1600米乘速测定,分别为3分2秒9至3分11秒。

香格里拉每年一度的赛马会竞技项目一般设速度、步伐、马术三个项目。总决赛要求一要速度快、二要稳健。马术比马上射击(射箭)、拾哈达等。

香格里拉马队参加过内蒙、银川等地举办的国家级运动会,几乎每年都参加大理三月街赛马会,每次参赛均载誉而归,如在1982年的省第二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就有6人马夺得4块金牌,两块银牌。1990年在省第八届运动会上女骑手卓玛获银牌;1995年在全国第五届民族运动会上马八斤荣获金牌,两人马获银牌,1名获铜牌;2002年的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有两名选手获三金和两金;在2003年的全国第七届民族运动会上,有两人马分别获1金和第4名,受到省政府表彰。

在刚刚结束的省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我州代表团获得马术项目22块金牌中的19块,力拨马术项目头筹。

民间自发赛马在香格拉建塘、小中甸镇、三坝、洛吉、格咱等地每年均进行。

而今,随着交通的高度发展,滇藏茶马古道早已尘埃落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马车已不见踪影,藏族村庄接送迎亲的马队也被豪华车辆代替,作为劳役的马渐行渐远,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其实,马仍然在我们身边,全世界现代机械的功率沿袭以马力作为单位计算,现代的铁路宽度等于两匹马臀部的距离。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马的词汇占有一定比例。

赛马从国际到国内不少见,连现代化水平较高的西方不少国家还有仪仗马队。

“龙马精神”是我们中国的民族精神,是一种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全国各族人民将以这个精神为动力奔向两个百年的目标。(祁继光)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