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地是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乡哈巴村的一个村民小组。2012年春天,我在全州开展的“千名干部进村入户促跨越”活动暨“四群”教育活动中,以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身份进驻到了哈巴村。之后在落实进村入户的民情访谈任务中,我选择的第一个工作地点就是谷地村民小组,以此来形成了我深入农村工作的第一手调研材料。 在哈巴村共有18个村民小组,当地人习惯于把坐落在哈巴河流域的村民小组称为“山内”,其余的则称为“山外”。而谷地就属于“山外”的6个村民小组之一。由于地理位置与环境条件的差异,山外村民小组的经济发展要明显滞后于山内。所以,近年来三坝乡党委政府和哈巴村“两委”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中,都明显把扶持项目倾向于山外,目的在于让山外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加快步伐,赶上在小康道路上行进的队伍。为此,谷地便成为了哈巴村中受益较多的村民小组之一。就是如此,谷地成了我进村入户掌握村情民意的首选。而那心地淳朴的村民们得知我要到谷地入村工作时,都表示欢迎,催促我早上随他们的农用车进山。于是我和他们一起乘坐上颠簸拖拉机,来到了这个大山深处的村民小组。 谷地村民小组地处金沙江西岸,是一个被青山环抱的纳西族自然村,村庄和田园分布在一片地形稍许平缓的地段。由于正值阳春三月,映入我眼帘的谷地村是:遍地的金黄油菜花,遍山的桃花、杏花和梨花,绚丽的景色十分动人。充溢耳畔的又是:山间百鸟鸣唱,山下流水潺潺和蜜蜂低吟,细碎的声响悠然惬意。若用“姹紫嫣红的国度”和“锦绣春光的家园”来形容春天的谷地一点也不为过分。没奈何谷地山村地处偏僻,而又是相对贫困的村落,要不然这样的美景该有多少人前来欣赏,又会让多少人流连忘返! 村民小组长李永忠告诉我:“谷地村一年四季都很美丽,特别就在春天里,山山岭岭到处是花,热热闹闹装扮着村里村外,就在美丽风光中谷地人忙碌着春播。”就在李组长的介绍下,我了解到谷地适宜种植玉米、豆类等农作物,经济林木有核桃、花椒和水果等,然而“谷地”村名却并非于“谷物之地”之意,“谷地”来源于纳西语,意为“熊出没的地方”。于是我问:“如今还有野兽吗?”“有。不过没有凶猛的野兽了。我们纳西人在这里居住有好几代人了。”李组长回答我。走进村庄,只见这里家家户户住的基本都是新盖的青砖瓦房,当看到有的人家还拥有汽车、拖拉机,更多的农户家庭都拥有磨粉机、电视机、洗衣机等现代化的农机具和电器时,我打心里感到欣慰和喜悦,这让我真切感到当地群众生活水平的新变化和朝向。对此,李组长对我说:“托共产党的福,近年来谷地村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生活水平有明显改变。但谷地基础条件差、底子薄,要追赶上其它村民小组,还得经过一番艰苦奋斗。” 在李组长的带领下,我们走访了几户农户。谷地村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确实不是很好,主要问题是没有足够的水源来支撑农牧业发展,整个村基本上处于靠天吃饭的境况。而就在政府大力扶持和当地群众的艰苦创业下,近些年来,谷地村老百姓外部生存环境不断得到了改善和优化,广大群众生活总体水平都已经越过了温饱线,正向着小康生活水准提升。在我对几户农户进行专访时,他们都对我说:“谷地村从改革开放前的穷乡僻壤,发展到今天的富裕生活,已经很不错了,我们感谢党的富民政策和各级政府的关怀。”诚然,“生长在冰雪隆冬的牛犊,最懂得春天的温暖;跋涉在坎坷小路的人们,才懂得大路的坦荡。”这也让我豁然明白,谷地人之所以对今天温饱的日子赞赏不已,是因为他们见证了从贫穷落后到富裕文明的跨越,今天的衣食富足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已经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了,他们自然也就对党和政府有着感恩的情怀。 曾先后10多年在谷地“一师一校”任教的李自昌老人告诉我:“过去的谷地村很贫穷,那时村里没有电、没有公路,在村里要找一个识文会算的人都很难,曾有三四年的时间里,连供娃儿上小学的人家都没有。”由于没有学生入学,他只好先到了别的村子里任教。正是由于地处边远和交通不便,那时谷地人出村卖草药、买盐茶至少得耽搁一天的工夫,能进城坐上汽车成了他们莫大的享受。难怪山内人曾用这样四句顺口溜来形容谷地人:“木楞房子安个窝,三个石头架口锅。人遭辛苦马受累,买盐卖碳出山坡。”据说那时谷地的农户,最富裕的人家无非比别人家多两头牲口或一盘手磨。多数人家就几副碗筷、两口铁锅和几套破被褥,这成了他们的所有家当。所以,从贫穷岁月走来的谷地人,面对今天的幸福时光,总有说不尽的感激话语,都有唱不尽的甜美歌声。也就在谈到谷地村发生的深刻变化时,已是年逾花甲的李老师感慨地说:“谷地村能发展变化到今天的地步,这在20年前,我连做梦都没有想到过。” 在哈巴村,段海胜连续担任了5届村委会主任,村民们公认,就是在他的带领下,哈巴村的整村推进和新农村建设都走在了其他村的前头。段主任向我介绍说:“谷地村民小组的发展变化是从贫穷落后的基础上起步的,过去在这个230多人口、57户人家的村子里,过日子仅仅依靠的是农田里的收成,一般年景连填饱肚子都难做到。在村“两委”的努力之下,2004年政府投资6万元,修筑了从村委会到谷地全长17公里的乡村公路,从此这里打开了山门,告别了人背马驮,农村交通运输业开始发展起来。紧接着,在2006年的全县农村电网建设和村村通工程实施中,从山内架设起的输电线路到了谷地,这条全长14公里的线路,让谷地村民小组告别了点松明的历史,家家户户点上了电灯、用上了电器。之后在2007年政府投资了86万元,修复构筑起18公里长的人畜饮水渠,尽管这一引水工程还不能满足农田灌溉,但已让这个缺水的谷地人畜饮水得到了保障。目前谷地正动工兴建的是通往各家各户的自来水工程。” “最是一年春光好”,“屋头初日杏花繁”。李永忠组长深情地对我说:“如今的谷地,每年村里的农林果木产业人均都在1200元以上,并且保持着稳定增长。短短的五六年时间里,村里拖拉机、汽车已发展到20多辆,目前还在继续发展中。外出打工赚钱的村民和在村里发家致富的农户都为村里的带来了美好希望,各种高档家用电器也源源不断地到了农户家中。还有随着村里人对教育认识的提高和培养下一代的重视,村里适龄儿童入学率都保持在100 %,现在村里还有5名大学生了,有的已经就业,有的在校读书。”真是值得称道的盛世光景,更值得庆贺的是春天的到来!也难怪谷地人家家储备着自酿的美酒,村里人总乐意凑在一起举杯庆贺这个春天的幸福生活,每个人的脸上始终都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而就在我迎着和煦的春风,徜徉在谷地村的乡间小路和田边地头时,最让我感触深的,是那连接山内与山外的公路,正是这条带着汽车和拖拉机歌唱的山乡公路,拉近了城乡之间的距离,改善了乡村的物流渠道,让谷地村的林果业、农牧业得到发展,也让更多谷地人走出了山外。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翻山越岭的输电线路,正是这条耸立在高山上的线路,让谷地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过上了灯火通明和机械化的日子。 最使我记忆深刻的,是那越过山涧不停流淌的引水渠,正是这条唱着歌儿流来的水渠,让谷地人不再渴水,让村里的人畜饮水得到了保障,也在农业生产中产生着重要作用。对此,激情下我写的一首诗成了村民中口头禅:“高山矮山一条河,山里山外一条路;各族人民团结紧,齐心向着共产党。” 是啊,山乡公路、输电线路、山涧水渠,还有有线电视网络、移动通讯网站,都已经成为了谷地人朴实的话题和悠悠的乡情;而这被形容为“五福临门”的美好梦境,每一桩、每一件就好像是谷地人葫芦笙乐器上的五根乐管,都是美好时光的“啊丽丽”,都是幸福期望的“花花色”。(作者:殷著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