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水磨坊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6-24 09:48:07

再次用这个标题来写作这篇散文,源于今年我在香格里拉县三坝乡哈巴村下乡工作中,当地村民给我讲述了一个有关山乡水磨坊的民间故事。这个优美的民间爱情故事,是我上中学时就从一本《云南民间故事集》中看到过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故事情节在记忆中与别的故事有些交叉且模糊了。经村民再向我讲述起这个故事的细节后,好似让我重新回到了学生时代,焕发出花季少年的青春畅想。

民间故事《水磨坊》说的是: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风景秀美的山谷里,有一个名叫“春分”的勤劳善良的姑娘。美丽的春分姑娘在深山下开垦出农田、兴建起家园。风雨中她播撒出种子,阳光下她收获着庄稼。年年岁岁,她田里的禾苗茁壮,屋内五谷满仓。而也在这个秀美的山谷里,大山深处有一个名叫“寒露”的英俊小伙。勇敢的寒露小伙狩猎在崇山峻岭上,他悠扬的歌声顺着河水传到了山下,大山里的晨光在他枪口的火苗中一次次被点亮。春分姑娘多么想为寒露小伙建盖一间遮风避雨的房子,好让常年猎归的寒露居有定所,不再为风餐露宿的日子奔波。而寒露小伙又多么想为春分姑娘打制一盘磨面的石磨,好让她能把田地里收获的五谷磨成粉末,做出一日三餐的美味佳肴。这是两厢情愿的真诚,更是共同幸福的憧憬。于是,春分姑娘在山下顶着酷暑伐木建盖房子,寒露小伙在山上冒着严寒采石打制石磨。花开花落,结结实实的小木屋建成了;冰消雪化,沉沉甸甸的石磨也已刻成了。在一个彩霞飞舞的日子里,春分姑娘悦耳的歌声飞到了山巅,寒露小伙高兴得把石磨推下山去,石磨顺着歌声一路欢奔,不偏不倚落进了小木屋中,而石磨走过的山路则成了一条小河。溪声婉转,清幽幽的小河水推动了石磨飞转;山风呢喃,转动的石磨放飞出了动听的山歌。从此寒露和春分成了深山里一对恩恩爱爱的美满夫妻,男耕女织共度着丰衣足食的甜蜜时光……

是这般优美动人的民间故事,自然让人难以忘怀。二〇〇四年十月,我随州文联组织的采风组到维西县塔城镇参加当地举办的首届“斗牛节”。当走进美丽的山乡农村,让我自然而然地想起水磨坊的民间故事,我便与同行的笔友讨论起了这个故事。惭愧的是,两天的采风活动就快过去,我却没写出相关内容的文章。直到即将离开塔城的那天晚上,采风组请来当地一对擅长民歌的中年夫妇,在一家小餐馆里茶水相待,安排我们聆听他们的夫妻对唱。其中男的唱道:“……磨坊边上么画眉叫,听到歌声么不见人。”女的唱道:“哥是河水么妹是磨,河水流来么磨欢歌……”显然这是一对在对歌中结成的夫妻,歌中的岁月使他们姻缘美满,劳动的生活让他们殷实富足。受到这对歌场景的启示,当夜我写成了一首题为《山乡水磨坊》的诗歌。在诗中我写道:“与山涧的爱恋∕与溪水的联姻∕你嫁给了这山乡小村∕成为一个贤惠的山里人媳妇∕结成一对山里的恩爱夫妻∕从此你与溪水歌声不断∕劳作的身影相依伴随∕唱不尽的是山里的日出日落∕恋不完的是山里的春夏秋冬∕山里的岁月是永不停歇的故事∕牵挂的是节气里的遍山庄稼∕念叨的也是风雨中的五谷杂粮∕可辛勤与汗水总是换来四季喜悦∕歌声与炊烟糅合成香甜年景的时光”。这首短诗于二〇〇五年二月二十二日发表在《迪庆日报》上,尽管这诗歌缺乏意境和空灵感,但它却成了我那次采风活动的记忆。

到了二〇〇八年的冬前春后,在州委组织的“千名干部入户促小康”活动中,我被派往香格里拉县三坝乡哈巴村工作。在与那里的农村群众朝夕相处中,让我欣喜地感受到正在兴起的农村电网建设,给昔日边远贫穷的山乡带来了发展和变化。抚今追昔,“深入骨质的山歌有几多苦涩和忧愁,走进心坎的山歌又有多少迷恋欢乐的甜美时光。”在浮想联翩中,我追溯到山乡农民“按着节气迎送那无怨无悔的日月,不误农时老实巴交地守望着秋收”的情景,回想起“辛勤换来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饭,勤俭支撑着细水长流的时光。”至此我一气呵成写下了一章《山乡石磨》的散文诗。当把情感语句写进散文诗的同时,我又以文学语言描述出山乡农村的历史变迁,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怀。于是我这样写道:“一盘磨钝了磨牙的废旧石磨,躺卧在村外河流的河底下。在这个修理河道的工程中,石磨被发现而挖掘了出来。”“昔日的河流,已成了电站的朋友,淡忘了老伙伴石磨的来历和用途。而坚如磐石的石磨却讲述起了山村久远的故事。”正是这经历岁月的风雨中的石磨,雕琢在童年岁月的记忆中。所以在这一散文诗的结尾中我还写道:“抚摸石磨,如同抚摸着父亲粗糙而又苍老的手;抚摸石磨,如同抚摸到艰苦年代中青黄不接的杂粮五谷。”凹凸不平的磨牙,是“坎坷经历的文字”,是“我们创造幸福的诗行”和“不可忘却的隽永山歌。”

这章原标题为《石磨》的散文诗,最先在《迪庆日报》上发表,之后大理、文山、德宏和丽江等地党报副刊都转载过它,以后二〇一一年第二期《散文诗》也刊载了这一作品,从而《山乡石磨》转到了全国各地。而就在我为这一作品得意之时,去今两年我又一次来到了三坝乡哈巴村下乡工作,而当我再次深入群众、走访调研工作中,使我不可思议的是,这里的水磨坊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是还在兴建和使用中。现实与我的想象已经大相径庭,原以为农村的实现了电气化后,水磨坊自然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可为什么这里还保留着那么多水磨坊呢?当问及村里人时,回答却更我惊赞不已。他们有的说:“我们过的是低碳生活”,有的还说:“我们讲求的是绿色环保”。我可是真佩服哈巴山乡的人了,他们靠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幸福,而有了幸福的他们不仅讲话用上了新鲜时髦的词汇,就连饮食方式也讲究起绿色环保。一次家里人对我说,吃粗粮食品有益于健康,要我从农村中找点苞谷面带回城里。当我请农村朋友帮忙时,回答却让我诧异。朋友问我:“苞谷面是用来人吃还是喂牲口?”我不解地反问道:“难道苞谷面还分不同的用场?”他回答我说:“人食用的面粉得用水磨加工,喂牲口的面粉可以用电磨加工。”经过了解我才知道,哈巴村现存的山乡水磨是专门用来加工食用面粉的。在哈巴村民看来,水磨加工的面粉才是纯天然的,食用原生态的食物利于延年益寿。确实,在哈巴村用水磨磨出的面粉,带有石磨的特殊清香滋味;而用电磨加工面粉,做成的食物是有着铁腥的味道。正是如此,我在哈巴村农户家中就餐时,总让人感觉到那里的饭菜特别香甜可口。

哈巴村水源丰富,水流落差也很大,加之山上的木材是建房的好材料,河里的石材能打造出好磨盘。这样好的自然条件,自然也成了建造水磨坊的好地方。所以当我屈指数了数,迄今这里还有着十多座水磨坊。那一座座水磨坊点缀着山乡的迷人风景,连接着家家户户的炊烟袅袅。而奔流在水磨坊上下的溪水成了山乡春夏秋冬的欢歌。我想哈巴村的村民是幸福的,他们撒下一把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年年丰收的喜悦,在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中,他们享受着幸福和谐的美好时光。至此,我在遐想,哈巴村的村民莫不就是民间故事中寒露和春分的后代。若不然他们为什么对水磨坊如此钟情?又为什么总是掐着农时节令盘算着农事、掂量着生活?就在此时,村里的一位老人对我说:“圆圆的石磨是山乡的太阳和月亮,水磨坊是山乡的无穷往事,转动的石磨迎送着风调雨顺和四季丰收……”听这一席话,更让我坚信哈巴村的村民就是民间故事《水磨坊》的传人。

是啊,哈巴村、水磨坊,真是美丽的家园。是我心中永远的民间故事,永远欢乐不歇的四季牧歌……(殷著虹)

责任编辑: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