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还是个在滇西北小山村成长的儿童,家乡是个只有一百多户人家的山村,叫羊坊里。一百多户人家又分成四个小的自然村,中间的两个村子挨得较近,旁边的两个村子距中间的村子都有一公里左右。四个小自然村座落在一座大山的半山腰,山上弯弯曲曲的山路是祖先们人背马驮走出来的,大山的另一面是县城,而村子所面对的,是山村所属镇所在的坝子——三川坝。从村里到镇上,走路大概要一个小时左右。 那时候,我只是一个三四岁的孩童,整天跟一群孩子在野地里疯跑,或追着去看难得一见的镇里开来的拖拉机,或帮着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突然有一天,一个新鲜事物吸引了全村所有的年轻人和小孩:村里来了照相师傅,在给人照相呢! 当时,在镇里读初中的四叔带着表哥、哥哥、我、表妹飞快地跑去看热闹。那里已经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挤进去一看,正对着照相师傅摆姿势的不就是我的未来的姑父吗?他与姑姑已经定了成亲的日子,两个月之后就要结婚。姑父刚从部队复员回来,在村子里算是见过世面的人。他家里墙上有一面小镜框,里面有许多小张的照片,那是姑父复员时带回来的。我们几个小孩去他家时,总喜欢搬个小凳子踩到上面,踮起脚尖去看里面一些小张小张的黑白照片,充满了好奇。 姑父一个人照了几张之后,照相师傅招呼旁边的小青年:“年轻人,快来照,今天可以照彩色照片呢。”一群小青年相互起哄、推搡着。突然一个小伙子喊道:“要结婚的,干嘛不像城里人一样照张结婚照?”一句话提醒了围观的人,大家将一旁看热闹的姑姑住姑父身边一推。姑姑是个爽快人,就大大方方地与姑父肩并着肩坐着,照了一张结婚照。 围观的人群里还有一对快要结婚的新人,男的是村里的浩子,女的是家在山外村子的奶奶的侄女常英,常英这几天正在我家做客呢。浩子与常英平时话都没说过几句呢,一听要照结婚照,害羞得不得了,常英红着脸转身就跑。照相的地方不远处就是村子里的一大片农田,常英顺着田埂跑,几个姑娘小伙追过了几块田,才好不容不易将常英抓住,拖回来按坐在红着脸的浩子身旁。照相师傅赶紧调好照相机,可还未来得及照,常英趁旁边按她的姑娘一松手,站起身又跑了。几个姑娘小伙又追上去,这次差不多跑了半里地才追回来。这回按常英的姑娘可不敢松手啦,死死地按着常英坐在浩子旁边。终于,这张结婚照终于照完了。直到天黑,照相师傅收工走人了,围观的人才恋恋不舍的离去。于是,这次照结婚照的事件,成了村里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好长时间人们对这件事的兴趣才渐渐谈去。 几天后,姑姑将两张结婚照拿了回来,照片里的新娘带着两个人工涂上去的红脸蛋,羞涩地笑着。在那个物质、精神都十分贫乏的年代,这是我们眼中最美的新娘。(作者 朱绘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