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海泛舟书性情 澄神净虑秉笔书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6-18 20:18:51

——记青年书法爱好者袁文军

袁文军是一个身担重任的武警警官,也是一名有很高追求的文学和书法爱好者。

袁文军1972年出生于甘肃武威,历任战士、干事、股长、副处长、教导员等职,现任云南总队迪庆支队政治处主任。在繁忙的工作之外,他临池不缀,沉酣其中,无论是乡村瓦舍田间的艰苦,还是城市霓虹交错的喧嚣,都不曾动摇夜深人静时灯下汗水淋漓的那支笔,学之有恒,终有所得。其多篇书法作品在《人民武警报》、《云南法制报》等省市级以上媒体发表,多次捧得奖杯。

谈及自己的事业和爱好,身材高大、为人忠诚质朴、有着西北人明显特征的袁文军笑得很爽朗:“从上学开始我就喜欢书法,家里世代农民,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石匠,走上学习书法之路,纯属天性和个人爱好。”

袁文军有书法天赋是小学四年级时发现的,当时也热爱书法的班主任杨老师说:“他不像其他的孩子那样好动,他最大的特点是‘坐得住,’他表现出了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冷静和成熟。”

袁文军在学习书法时非常刻苦,风雨无阻,每天中午、下午放学以后跟着老师苦练基本功。袁文军说,他很感谢杨老师,他在杨老师的影响下,对书法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以至于上数学课在课本上练习写字被老师发现批评过好几次。上中学后,他每个月都会一个人骑自行车往返10多公里,到镇上的图书馆看字帖,顺便用节省下来的零花钱买点毛笔和白纸,一去来回两个多小时的路程,回来以后坚持练笔。那时家贫,为节省纸张和笔墨,他随时在地板和墙壁上练字,为此没少挨揍。

谈到袁文军的刻苦,妻子深有感触,她说:他在生活中很节俭,平时都不舍得给自己买一件新的衣服,迷彩服破了都还要补补再穿,但对于书法的投入却从不吝惜。

1990年12月,18岁的他与其他农村孩子一样,怀揣梦想来到橄榄绿方阵。他不像其他青年一样包里面全是零食和衣物,他的包里面除了字帖就是文房四宝。警营火热的生活给了袁文军无限的创作空间,也提供了难得的舞台和天地。为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袁文军利用休假时间专程拜访了魏碑大师孙伯翔和中国当代著名绘画大师李福堂,闲暇之余还积极向多位书画名家请教,积极向他们“取经”。经过大师的指点,袁文军的书画水品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在2008年云南省政法系统举办的“三基”杯书法大赛中,荣获三等奖,2005年获得武警云南总队书法比赛二等奖。

“袁文军书法作品气势恢宏、意境悠邈、气韵逸宕、以功见长,无论在构字造型,还是运笔走神、章法布局上,都能让观众耳目一新、热血涌动,能有此技术,非一日之功。”谈及袁文军的书法历程,魏碑大师孙伯翔先生这样说。

“书法家首先是个熟练的”写字匠“,要写好字,关键需要对字的笔画结构烂熟于心,要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放在了书法上。“我每天坚持挤出中午午休1个小时写字,双休日和节假日每天至少3个小时写字,这样下来,我平均每天有不少于两个小时的写字时间。”“闭关”对袁文军来说并不意味着枯燥无聊,恰恰相反,他很享受一个人关起门来读书写字的生活,因此闹出了不少笑话。2010年冬天,一个要好的朋友看望袁文军,在谈话过程中,文军突然想到一个字的写作技巧,于是他马上回到书房练习,结果这一“练习”竟忘了客人,当他想起客人时,朋友已经坐上了返程的客车。谈及此事,袁文军满脸的歉意。

行草一直是袁文军倾心的书体,为提高技能,他一直临摹王铎、米芾和当代大家沈鹏帖。他深知“意在笔先”、“法在笔前”的道理,孙过庭所说的“书之为妙,进取诸身”,他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运用从生活中撷取来的形象记忆和美感经验,独具匠心地概括集中、融会贯通,在普通的书法作品里寄寓以丰富的“意向”内涵,使作品有了更加丰富灵动的生命力。

“学书在功,妙在其人。”这是袁文军多年来的感悟。他以一颗平和之心待人处事,与人交往时,常常也是笑声爽朗,言谈举止间透出一股亲和力和文人气。

古人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人,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品是人品的艺术反映形式,人品是书品组成的内在因素。从袁文军身上,我们也看到了这一点。(王文涛)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