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五月二十四日,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三江毓秀诗书画影协会采风团一行8人在塔城镇党委副书记赵晟辉和文化站负责人和金华的陪同下,乘车沿巴珠河新修的水泥路进入平均海拔2550米的巴珠村。 逆巴珠河而上,一股清香潮润的空气扑面而来,在这炎炎夏日里,使人倍感惬意。河两岸的山坡上尽是莽莽苍苍的森林,生长着云南松、冷杉、秃杉、红豆杉、丽江云杉、麻栎、青冈栎、山秋等众多阔叶和针叶树种。那些挺拔粗壮的大树,犹如一群群剽悍粗犷的康巴汉子,傲然屹立在悬崖峭壁上。 适逢鲜花盛开的季节,满山遍野的山茶花、杜鹃花、野樱桃花,红色的、紫色的、粉红色的、白色的……一簇簇、一片片、万紫千红、千姿百态,在这温暖潮湿的空气中,在这满是肥沃腐质土的山野里争奇斗妍,竞相开放。 巴珠河清澈透明,是有力量推动石磨的小河。村寨附近的小河旁一两公里之内居然建有四、五间水磨坊。此行8人中,有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生的,也有五十年代出生的,对水磨谁也不陌生,大家都是吃着手磨、水磨加工出来的包谷面、荞麦面成长起来的。小时候,为续家里的炊事,我也常到村里的水磨坊磨过面,还歇过夜磨(村里人把夜晚在水磨坊磨面过夜称为歇夜磨)。上世纪末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推广应用,古老的手磨和水磨渐渐被磨面机、粉碎机、钢磨等现代工具取代。看到现存的水磨,反倒生出几分新鲜感,就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养一盘水磨的摄影师胡耀辉先生都兴奋不已,急忙拿出相机去拍照。 在一间正在运转的水磨坊里,一位老婆婆正在磨燕麦炒面,文化站的小和用藏话跟婆婆说明来意后,老婆婆笑着用藏语请大家抓炒面吃,于是,新鲜的石磨燕麦炒面饱了我们的口福。 巴珠早就通电了,巴珠有现代粮食加工机械。那么,他们为何还不舍弃这古老水磨坊呢?老乡说用这原始的东西加工出来的面吃着口感好,且省电。 村委会所在地的巴珠寨子,散落的一幢幢藏式建筑物都被一条条水泥卫生路连结起来。在农村少数民族村寨,如此卫生的路况实属罕见。养殖业是巴珠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在路上却没能见到一脬牲畜的粪便,叫卫生路是名符其实。现今家家都有了厕所,有的还是较现代化的。整洁卫生的村容村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路旁、在地边,一排排、一圈圈的木瓜树长得茂盛葱茏,枝头挂满幼果。作为围栏植物,有称它为“篱笆经济”的木瓜,在全县范围内曾经大力推广种植过,但由于市场销路不畅,经济效益欠佳,很多地方的农户都把它砍伐挖毁了。问及巴珠年产成百上千吨木瓜如何处理时,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现已是塔城镇副镇长兼巴珠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和勋同志说,巴珠的木瓜是与贵州省一家生产木瓜蜜饯的公司签约专供的,不愁销路。 五月的玫瑰花基地,正是玫瑰花盛开时节。来到玫瑰花基地,只见株高不到1米的玫瑰花一簇簇紧挨着开满红色的玫瑰花,就像千百张巴珠藏民的笑脸在欢迎我们。这些玫瑰花有一两亩连片的,也有三、四亩连片的。据和勋介绍,玫瑰花是巴珠村与昆明市亚东工贸有限公司签约专供的。这几天的鲜花瓣每两天采摘一次,公司有专门的负责收集储运人员。从去年种植50亩的情况看,每亩收入达5000元,今年计划种植300亩已基本实现。 看罢玫瑰花,又赏虫蒌花。巴珠的药材产业主要是以种植当归、木香、虫蒌、枯梗等品种。在村委会附近,我们看到大片桔梗生长旺盛。虫蒌则是喜阴植物,需用遮阴网覆盖。在一片约三、四亩面积的遮阴棚里,我们看到了郁郁葱葱生长着的虫蒌苗,有的开着花,有的正在往上蹿。和勋说虫蒌的市场前景较为可观,现在市场上每公斤虫蒌籽的价格已到6000多元,每亩地一年的收入至少可达1公斤虫蒌籽的价格。 和勋介绍,养殖业(鸡、猪、牛、羊)、种植业(药材、经济花木)、林下经济(原始森林中的松茸、羊肚菌、其他食用菌类)已成为巴珠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在党的各项惠农政策润泽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党总支和村委会带领全体村民艰苦奋斗,终于摆脱了贫困,去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16元。现在全村家家有存款,最少的户也存有1多元。 巴珠村全村森林覆盖率达98.2%。这个季节在这优美的环境中享受“处处闻啼鸟”的诗情画意真是人生一大幸事。热了、累了、躺在树荫下,你会感受到“蝉嗓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巴珠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典范。愿有更多地方如巴珠。(周树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