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路,人们自然就会想起山路、水路、公路以及火车路,就会想起各种各样的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从古至今,人类就是不断依靠路这个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才得以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模式渐渐发展到今天。可以这么说,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命脉。而路的变化,能够折射出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程度。 我的家乡坐落在大山深处。曾经,家乡的人们与迪庆高原的普通山寨的民众一样,始终要与大山打交道,始终要与羊肠小道打交道,不管风吹日晒,不管冬去春来,大山和小道成为村民维系生活的依靠。僻静的山村交通闭塞,村民们日出而出,日落而息,生产生活条件低下。那延伸在山间悠长悠长的山路就是贫困落后的真实写照。 怎样才能改变这个贫穷落后的面貌呢?这是村民们日夜思索而不能有效解决的老问题。 记忆中,燕门乡的乡际公路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修建的。当时,还在乡初级农业中学就读的我,每当听到施工队炸出的隆隆爆炮声震荡在澜沧江岸时,眼前总会闪现一道道亮光,仿佛这条正在缓慢施工的通往县城的公路离开通的时间就更近一步了。那个时候,提前开通乡到县城的公路,是燕门乡人民的最大希望。而通往那些隐没在大山深处村寨的羊肠小道,依然静静地躺在山民的视线里,述说着不老的故事。家乡的人们依然走在那条山间的小道上,唱着山歌,赶着牛羊,扛着犁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风雨无阻地重复着纯朴而古老的农耕生活。每到春节和雨季时,村民们依然按习俗备好锄头、十字镐等工具,成群结队地到几公里远的地方加宽、加固山路,以保障山路的畅通。 记得那个时候,我们村到澜沧江边正在修建的公路大约要走八、九公里远的山间小路,而从村庄通往山上旱地的一条主要小路亦有八、九公里左右。通往江边走的小路由于行走的人较多,加上时常有人来修护,一年四季倒也比较通畅,人行马过没有多大问题,而通往山上旱地的那条主要小路不仅崎岖,而且有的路段碎石多,梭口大,人马通行非常困难。虽然生产队会按例每年分派一些人员去加宽疏通这些路段,但由于当时没有条件进行大规模的投工投劳来修护,所以,一直不能彻底解决人马小道的顺利畅通问题,严重影响了生产队的生产建设和村民生活的改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取得了喜人的发展。于是,村民对生产生活的要求也有了新的变化,改变山村小路窄小、不易通行落后面貌的紧迫感也不断提高,所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每逢新春佳节时,村里的各小组负责人就会充分利用这个难得的好机会联合组织村民投工投劳,陆陆续续地开展了疏通、加宽通往山上旱地主要小路的建设活动。为保障通往山上旱地主要小路早日顺利完成加宽、加固事宜,村民们自发地从那时起就把每年春节初十五前后的六、七天时间约定为本自然村的修桥补路活动时间。 其实,新春过后举行的修桥补路活动也是村里新春佳节的一个延续。通过组织这样的活动,村民们不仅可以把春节期间蓄养的精力充分地释放到公益活动中,为这个村社做一点好事情,还可以增加村民间的友谊,培养村民集体主义精神。所以,村民们大都把这个修桥补路节活动视为劳逸结合的新春活动。 为了搞好迎春公益活动,全村各小组除了安排好精干的劳动力前去修路外,还专门安排一两个农户来负责炊事,为修路人员备好午饭和晚餐,饭菜大都准备得非常丰盛。修路队伍若在远处修路,各小组炊事人员就要把午饭送到修路处,而各小组的修路人员则在擦去汗水后择上一处舒适的地方,享受起新春之后的第一次丰盛野餐,半天的劳顿就这样消除了。 最让人难忘的是每到下午收工时,当修路的汉子们赶到村庄的对面或路口,就会排成队齐声高喊:“秀……秀……秀……”,雄浑的呼喊声久久回荡在这个村庄上空。本村的汉子们在举行敬香活动和修桥补路等大型团体活动时总会通过这样的呼喊来表达他们的豪迈和对生活激情。这时,等候在村庄里的炊事人员则会备好甘甜的美酒和杯子前来迎接,而村里的一些妇女也会拿着自家酿的酒自发前来慰劳。俗话说,敬酒就要唱酒歌。每斟上一杯酒,修路队伍的汉子们就要端起酒杯,向上天敬三下酒以后高呼:“秀……秀……秀……”表示感谢主人的慰劳,祝愿主人万事如意! 进晚餐又是这一天里最开怀、最隆重的一个活动内容。这时,人们席地就坐,摆好水果、饮料,斟上青稞酒,唱酒歌的唱酒歌,聊天的聊天,场面一片欢快。按村里的习俗,春节的余温还未完全消散以前,外出劳动时一般都要备上丰盛的饭菜。所以,组织修路这样大型集体公益活动时,晚餐不仅要安排得好,而且要搞得热热闹闹,充分体现出祥和的气氛来。 一到晚上则更是热闹。这时,各小组的所有村民都会集中到专管炊事的家户里来凑热闹。因为大家都知道,修路期间的每晚上,小组里的青年们都要表演文娱节目来欢庆这一年一度难得的修桥补路活动。修桥补路活动的最后一个晚上,各小组除了要表演精心准备的文娱节目外,还要互派演出人员带着酒、酥油等礼品到其他村民小组的活动处来表演节目和敬献礼品,代表本小组向各小组的父老乡亲拜年,祝愿父老乡亲吉祥如意,祝愿家乡新年风调雨顺! 俗话说得好,人心齐,泰山移。村民们通过利用八、九个春节后的农闲时间来进行修桥补路,依靠集体的力量疏通和加宽村里通往山上旱地的主要山路,终于在上二十一世纪初把八、九公里长的崎岖山路修成了能够通手推车的比较宽敞的人马通道。从此,村民们可以把远在山上八、九公里外的木材、薪柴以及谷物等东西用手推车来运到家门口,这不仅提高了村民们的生产效率,促进了本村的经济发展,改善了生活条件,也提高了村民们对生活的信心。 山村小路改变成通途,车路修到山寨农户的家门口,这个以往年代里是想也不敢想,梦也不敢梦的事,如今终于变成展现在村民眼前的好景象。宽敞的大道好似彩练舞在座座大山间,舞在个个村寨里,舞到家家门口来。 这是谁的恩惠呢?这是党和政府的恩惠!这是谁的福呢?这是村民的福,这是大家的福啊! 沧海变桑田,山道变通途。近年来,家乡的山路也与迪庆所有的乡村山路一样,在国家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村通工程”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羊肠小道已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取而代之的是宽敞厚重的一条条车路,曾经飘荡在羊肠小道上的马铃声,也被渐渐增多的农用车和过往车辆的引擎声所取代。车路,这个祖辈们以前不敢想象的宽敞大道,如今已承载着乡亲们的美好希望引向现代化,引向未来。(斯那取顶/文 余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