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哥为父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2-03 14:09:10

他出生在一个贫困山村的农民家庭。他是一个有七兄妹家庭的长子。也许是吮吸到母亲头奶的缘故,他有着非同寻常的记忆力。他记得三岁时接生婆从牛棚里把二弟捡起来,他还记得那些大妈阿婶不忌讳小孩在他面前屙尿的情景。

由于缺少老人保姆的照顾,父母要忙于农事,还需要别人照看的四、五岁的他却承担起了照顾弟弟的义务。六岁那年,又添三弟,他白天被邻里蜂大哥领着到两公里外的学校上学,早晚却要在家领两个弟弟。艰难的生活环境使他过早地萌发出对父母的同情心,进入七、八岁时,在父母很忙的时候,一放学回到家,他就会清点家里放养的鸡鸭喂食,并学着做包谷面裹饭。

九岁那年,他的大妹出生。上三年级的他要照看着上一年级的调皮二弟,回到家就要忙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他看着自己的父母为一家人的生计起早贪黑,十分辛苦,特别是妈妈,天不亮上山砍一背柴回来,才忙着喂猪,做饭、照管年幼的弟妹。白天要按时出工挣工分,晚上儿女睡去后还要编草鞋供家人穿……他懂事,上学成绩好,回家主动做家务,十岁开始学编草鞋,自己穿的自己编,学做针线活,衣服破了自己补,以减轻妈妈的负担。

十三岁,他考取县中学,父母并没有因家庭贫困阻止他的学习。那年,他的小妹周岁。那年,他的父亲染病在身,母亲四处求医问药,想方设法积极医治。他在学校的生活费每月六元伍角人民币,家里拿不出来,他便利用星期六、星期天勤工俭学,或做小工,或砍柴卖。做小工每天可得六、七角钱,做两天小工即可解决一星期的伙食费;砍柴卖也一样,学校食堂优先收学生的柴,砍一背60斤重的湿栗柴可得三角六分钱,每星期可砍三背柴卖,总共可得一块一角钱左右。三年的初中,他就是在勤俭节约中度过的。学校放假以及后来“文革”中“停课闹革命”的日子,他就赶紧回家参加生产队劳动,为家挣工分。有时还要陪伴父亲四处求医,只要别人介绍某处有能治父亲病的,不论路程多远,无论县境内外,他都陪父去医治。

十六岁,他初中毕业,那时他排行老六的第四个弟弟已满一岁。受过初等教育“回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他,被贫下中农推荐做了赤脚医生,他开始“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短暂实践。由生产队记工分派去参加公社组织的赤脚医生培训班学习一些基本的医疗技术后,就投入到“救死扶伤”的队伍中,边实践,边摸索提高,一段时间后,居然能对一些常见病用药治疗了。

那时,家里吃饭人口已达八人,而主要劳动力只有父母亲,而父亲病情加重,已不能挣全劳动力的工分,每年年终决算都要倒补给生产队几十、甚而上百元的口粮钱,弟妹们正吃长饭,粮食不够吃,经常要辅之以瓜豆野菜充饥。穿衣方面更节俭,大的穿了给小的穿,可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一家人温饱都没有保障的艰苦岁月,他没有气馁。他牢记初中毕业时一知己同学的赠言:“孝爹助娘,扶养小者成人,必有你的出头之日。”他开始挣工分,他要让弟妹去读书,读好书,使他们成为新中国有文化、有知识的劳动者。

在那些无奈的日子里,他天天都在心里祈求上苍保佑弟妹平安成长,保佑父亲能够早日病愈。他随妈妈背着弟弟到远亲家里讨过粮;他背着出痧子的妹妹到十多公里外的县城医过病。家里有限的食物他要先让弟妹吃。他把弟妹的健康成长放在第一位。房子漏雨要设法找来房头板添补……特定的生存环境使他未成年就承担起了成年男子汉的那份责任。

刚进入十八岁那年,父亲瘫痪在床。大年初一天还不亮,睡梦中的他突然听到母亲房中传来痛苦的呻吟声,他意识到可能妈妈要分娩了。他立即起床,那时没有电灯,家里也没有煤油灯蜡烛之类,只有用火光照明。他在妈妈床边的火塘里烧燃松柴火,房间有了亮光,妈妈果真要分娩了。他家属于独家村,没有近邻,何况大年初一天不亮到何处去请接生婆?只有自己照顾母亲了。还好他在学医的实践中曾经跟师傅施医生看到过一两例分娩临床。他的小弟降生了,他看到小弟一出世就冲了一泡尿,他把他的脐带剪断扎好,把他放在母亲早已准备好的尿布中捆起来放在热被窝中,然后赶紧给母亲煮一碗红糖鸡蛋。他的母亲这次分娩已经是第七胎了,这次却来了个胎盘不下。对于胎盘不下,他束手无策,若再拖延,就会危及母亲的生命,他来不及等天明,急忙向离家十多公里的县城奔,到县医院求援。一个多小时,他跑到城里,天已经大亮。他找到和进老医生和余志伟老医生,把情况跟他们一说,两位老医生来不及吃早餐,立马叫来驾驶员,起动那辆唯一的破旧的救护车赶往他家。母亲得救了,小弟养活了。

他们村冬季缺水。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二,他才把母亲的衣裤、被单之类的脏物背到离家较远的大河边去洗。母亲做月子,他要杀鸡熬汤做饭,洗尿布,照顾病父和弟妹。那时,农村时兴过“革命化”的年,到正月初四、五,生产队就开始出工干活了,他除了照顾家里,还不能影响生产队劳动挣工分。

一家九口人的日子刚过一年多,第二年,也就是他的小弟一岁多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在贫困与磨难面前,他没有屈服、没有认命、没有妥协。他在寻找机会,争取跳出农门,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机会终于等来了,县中学停课几年后重新招生开课。他找到大队干部央求说:当工人不行,当干部不行,当兵不行,去读个书总可以吧?大队同意了,并在招生表上盖给公章。迈出这一步不容易,迈出了这一步就应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这句名言。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学习刻苦,生活俭朴。读高中比读初中时要成熟老辣多了,勤工俭学不论砍柴卖或打小工收入除自给外,还要添补家里。由于学习成绩优异,政治表现不错,入学一个学期后,他破格被校方留用。

他领到第一个月30元工资的时候,正值夏末秋初,从小饱受蚊虫叮咬之苦的他,首先给妈妈买了一笼22元的双人蚊帐,这样,和妈妈共寝的四弟和小弟就可免受蚊叮虫咬之苦了。以后每个月的工资除去生活开支外,都要轮流给弟妹添补穿着和学习用具。

在当时,一家人有一份固定收入者已成为中流砥柱了。弟妹们在他的支持和带领下,以他为榜样,勤奋学习,努力拼搏,成为国家有用之才。现在五弟兄中持有大专以上文凭的四人,中专一人;两个妹妹一个高中毕业,一个初中毕业。

他是这七兄妹的大哥,却成功扮演了父亲的角色。(周树华)

责任编辑:鲍江平

上一篇:结婚十六年

下一篇:开怀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