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是一年里廿四节之一,在古代,又称冬节、长至节、亚岁。据说起源汉代,盛行唐宋。 先看唐朝的冬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这是杜甫《小至》里的冬至,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情也是“阳生春又来”,你看,室内宫女绣纹添线,玉管葭莩灰飞;室外柳枝舒展,梅花欲放,阳气回升,春天很快就要来了。“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这是白居易笔下的《邯郸冬至夜》,可以想象,诗人身处异乡,灯前抱膝独坐,思念家人此时在念叨漂泊在外的他。游子佳节倍思亲既是一种乡愁,也是一种幸福。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这是宋代的冬至,是苏轼《冬至日独游吉祥寺》里的闲情逸致,想想,风萧萧雨霏霏,枯草湿了,又不是赏花时节,可谁又有诗人这份独游寺庙的雅致呢?不过,他的同胞弟弟苏辙在他的《冬至日》里也自得其乐:“佳节萧条陋巷中,雪穿窗户有颜风。出迎过客知非病,归对先师喜屡空。”一个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却不堪其忧、不改其乐,把儒贤颜子当“先师”来景仰的人,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如此兄弟俩,不都是在十丈红尘里,守得一方自己的净土? 那么,同时代的朱淑真又有怎样的《冬至》呢?且看:“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好一个喜庆热闹节日:击乐声声,阳气回升,葵影移动,寒梅花开。可陆游的冬至却显得寂静清贫,“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原来,岁数大了,诗人也怕添岁。 在众多写冬至的诗词里,要数元代尹志平的为最,“六阴消尽一阳生,暗藏萌,雪花轻。九九严凝,河海结层冰。二气周流无所住,阳数足,化龙升。”正如有人说的“其生机暗涌,天心契合,人心朗润,与时光同道,与自然同理,不愧为经典之作!” 古人的诗情词意岂止道出了冬至的自然规律、时令玄机?更是阐明了冬至的深意和本旨。(何宇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