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鹰之城在这里崛起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2-11-08 16:00:48

——迪庆香格里拉经济开发区发展综述

迪庆香格里拉经济开发区位于举世闻名的虎跳峡和万里长江第一湾之间,背靠资源富集的香格里拉莽莽大山,依山傍水,隔金沙江与丽江市遥遥相望。如果把开发区比作雄鹰,那么,坐落于其两端的绿色产业园区和老虎菁工业园区就是雄鹰的两翼,就是这两翼,托起了迪庆工业的一片天。

今天,承载着丰厚、历史底蕴和腾飞梦想,这一方春意盎然的热土正回应着香格里拉经济腾飞和云南藏区跨越发展的主旋律,向世界敞开了博大的胸怀。

如今,走进迪庆香格里拉经济开发区,漂亮的建筑映入眼帘,郁郁葱葱的街道两旁,一座座办公楼鳞次栉比,一个以商贸、旅游、居住功能为主、服务周围片区、辐射全州的集休闲、疗养、度假为一体的园区正向世人展示着它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1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如今,一座锦绣新城正在快速崛起,一个新兴的经济体正在雪域高原诞生。据开发区管委会提供的资料显示,2002年,这里的生产总值只有13973万元,到2010年已上升到147310万元,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2609万元,是2005年48547万元的近4倍,年均增长25.8%。

希望在这里起步

迪庆香格里拉经济开发区是云南省人民政府“为了加快迪庆州改革开放步伐,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使全州尽快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进入小康”,于1994年7月6日批准设立的“省级扶贫民族经济开发区”,行使地州一级经济管理权限,现在是国家发改委通过审核保留的省级经济开发区。

1994年7月开发区刚成立时,迪庆最大的林纸企业——纸浆厂刚刚建成投产,一批以木材加工为主的企业入驻开发区,迎来了第一次开发浪潮。这样的光景并没持续多久。1998年,全国禁伐天然林,迪庆纸浆厂实行政策性破产,其他木材加工企业纷纷关门走人。人头攒动的纸浆厂,一下子人去楼空。

面对严峻的形势,州委、州政府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开发区的区域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建成迪庆对外开放的窗口、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园区、财源建设的重要基地、培育支柱产业和开发特色产品的“龙头”、发展优势高效农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以及深化改革的实验示范区,建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集休闲疗养度假为一体的窗口城市成为开发区新的区域定位。

2001年8月,州委、州政府在开发区召开现场办公会,进一步明确了开发区的区域定位和发展思路,研究解决了事关开发区当时和今后一段时间发展的重大问题。州委、州政府为开发区确立的新的区域定位是:“迪庆州对外开放的窗口,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园区,财源建设的重要基地,培育支柱产业、开发特色产品的‘龙头’,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及深化改革的实验示范区,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集休闲疗养度假为一体的窗口城市”。发展思路是:“以区域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为基础,以建设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园区为中心,抓住机遇,突出特色,营造环境,招商引资,培育支柱产业,开发特色产品,充分发挥开发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全州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科学的定位,明晰的思路,为开发区的重新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迪庆州确立了“四州战略”的发展思路,并开始培育旅游、生物、矿产和水电四大支柱产业,为开发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党的十六大召开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更为开发区的重新崛起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十五”期间,开发区党委、管委会始终围绕州委、州政府确定的区域定位和发展思路,实现了初步创业和快速起步的目标。科学运筹、精心指挥,一座锦绣新城拔地而起,一个充满活力的新经济体在这个大浪淘沙的时代奋然崛起。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迪庆香格里拉经济开发区在全国经济开发区中属于后发的小兄弟,它能获得如此超常规的发展,是因为开发区管委会有一整套富有时代特色的招商引资战略措施。

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筑巢引凤”无疑是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谁都清楚招商引资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要栽好梧桐树并不容易。

通过探索和实践,迪庆香格里拉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从扩大利用社会资本的规模和数量向提高利用社会资本的质量和水平转变;在项目选择上,从来者不拒向有选择地引进转变;在招商引资领域上,从单纯引进资金向引进资源、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引进管理相结合转变;在招商引资方式上,从传统方式向信息化、国际化转变;在招商引资机制上,从政府行为为主向企业市场行为为主转变;在招商引资服务上,以“项目至上、客商至上”的服务理念为指导,从提供咨询单项服务向提供咨询、代理、筹建、生产经营全程服务转变。

“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实施“造船出海”、“借船出海”、“筑巢引凤”战略,率先在州内提出“全员招商”的思路,强化管委会全体干部职工的招商意识,创新招商方式;利用“昆交会”、“中博会”、“厦洽会”等节会,以商招商工作实现新突破,强力助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2006至2011年,累计引进外资项目2个、内资项目55个,引进州外到位资金折合人民币414681万元,年均引资69113万元,筑巢引凤的经济社会效益超越了原来的预期。

通过连续开展“工作基调年”、“作风建设年”、“招商引资年”、“经济建设年”、“项目推进年”等主题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落实意识,形成了开发区上下真抓实干促发展的氛围。同时,进一步规范管理和项目跟踪服务,建立了重大项目领导牵头服务制度,制定了安商、扶商的一系列政策。开展了领导牵头的调研周、调研月活动,掌握了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协调解决企业在用电、用油、基础建设、入驻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促进企业达产达效、快速发展。2011年,引进州外到位资金167588万元,创历史新高。

在此基础上,管委会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启动实施了木碧湾综合工业区规划建设。该规划被列入2008年州政府确定的12项重大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片区产业发展规划,启动了片区控制性规划的修编,征收土地345.39亩,全面启动了片区道路、给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075万元,基本具备了引企入园的条件。泰安矿业公司日处理1000吨的综合选矿厂一期工程已建设完成并投入试生产。

“十一五”期间,开发区第三产业产值持续增长。2006年,完成5.9亿元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完成3.18亿万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53.93%。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后,面对全区工业经济效益明显下滑的情况,开发区党委、管委会以提升档次、完善功能、增强市场竞争力为目标,通过利用宜人的气候条件和区域优势,大力发展房地产和住宅服务业、住宿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第三产业获得长足发展,有力地弥补了工业经济效益下滑的不足,保证了开发区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到2010年,全区第三产业产值达到30亿元,增加值为95544万元,占GDP的比重达64.9%。2011年,第三产业产值达421635万元,增加值为125916万元,占GDP比重达76.2%。第三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突出。

和谐发展奔小康

走进开发区农村,一排排崭新的农舍,一条条新修的卫生路映入眼帘。而太阳能、自来水、卫生间这些带有城市烙印的用品及设施在开发区农村安家落户。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在这里变得模糊。这里少了城市的喧嚣,更多地让人感受到开发区党委和管委会对农业、农村、农民的那份关心、牵挂、体贴。 “十一五”以来,开发区党委、管委会紧紧围绕“完善规划、突出特色、整合力量、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要求,以率先实现小康为目标,结合开发区实际,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培育特色产业步伐,扶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通过不断探索,引导农户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积极培育青稞、玉米制种、生猪养殖、经济林木等产业,取得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效果。

“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2217元增加到2010年的4280元;2011年,开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再创新高,达到5264元,是2005年的2.37倍,年均增长15%,高于全州平均水平。

同时,开发区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投入力度。五年来,累计投资近2000万元,重点解决了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困难。投入1500万元,率先完成小学整合任务,实现了集中办学,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新农村建设项目启动以来,开发区所有30户以上的村组全面完成了村容村貌治理和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全区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城镇居民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可以说,香格里拉经济开发区不仅是实业家创业的天堂,还是一片就业与再就业的绿洲。

开发区还切实做好农保、城保和老龄工作,不断推进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中心医院、农村卫生室建设,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和参保人数不断增长,“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广播电视条件进一步改善,实施了覆盖全区农户的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村村通”工程,进一步改善了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

政策好了,生活变了,观念改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点缀在开发区青山绿水间。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