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华秋实二十载 与时俱进谱华章 ——《迪庆日报》创刊20年改革发展纪实 1988年10月,第一份《迪庆报》伴着朝阳走进了迪庆各族干部群众的生活。从此,迪庆发展前行的每一个足印都被记录在了版面上。 20年来,《迪庆报》肩负党报的神圣使命,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着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营造良好舆论环境。20年来,《迪庆报》以思想为笔,以激情作墨,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深入生活,倾听民声,忠实地反映了迪庆这片如意宝地日新月异的变化,以新闻特有的力量推动着迪庆各方面的进步与发展,每一份《迪庆报》都是迪庆发展历史皇皇巨著中不可缺少的一页。 20年春华秋实,《迪庆报》在见证雪域高原巨变的同时,也走过了从旬报到周报、从周报到日报、从小报到大报的发展历程,开创了迪庆新闻出版史上的新纪元,为迪庆新闻事业谱写了壮丽的华章。 风雨二十载 开创新天地 1988年10月1日,第一张《迪庆报》(试刊号)带着浓郁的油墨芳香与读者见面了。出版12期试刊后,1989年10月5日,《迪庆报》正式出刊,从此结束了迪庆没有报纸的历史,开创了雪域高原新闻出版事业的新天地。 报社成立初期,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借用迪庆军分区营房办公,报纸编好后还得派人千里迢迢送往昆明校对印刷,由于交通、通讯设施落后,出一期报纸要来回折腾半个多月。1993年,在州委、州政府的支持下,筹资90万元对州印刷厂进行技改,实现了激光照排印刷,并建起了办公楼。1995年,迪庆报藏文版问世,无偿向藏文读者赠阅。迪庆报于1990年由旬刊转周报,到2001年2月转周五,报道时效明显提高。白手起家的办报事业,开始踏上了发展的新轨道。 2001年7月1日,《迪庆报》正式改为日报,报纸的信息量进一步增大;2003年报纸采编实行电脑化,记者编辑“换笔”并使用数码相机,写稿、排版均实现电脑操作;2004年,按照政府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迪庆日报》印刷厂改制,报社与印刷厂事企分开,办报场所及印刷设备产权全部归属印刷厂,报社又陷入无业务用房,无印刷设备的困境;在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报社购买了州民宗委业务楼,并于2004年7月顺利搬迁;2005年5月1日,报纸进行首次改版,对版面布局、版面内容、报道风格、采编流程作了调整;经过报社领导班子的积极争取,2005年,报社被列为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对口帮扶单位,成为全州文化系统第一家与上海相关部门结成对口帮扶关系的单位,并争取到设备资金,搭建起了彩印前端平台。 2006年6月,在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大力支持下,迪庆日报彩色印务中心成立,长期困扰报社的印刷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2007年,在友好单位曲靖日报的扶持下,引进了高斯印刷机,出报速度大大加快。当年,迪庆日报汉文版年发行量达346.75万份,迪庆日报藏文版14.4万份,覆盖全州每个乡镇和行政村,相应的电子版通过香格里拉新闻网瞬间传遍全球。 当今时代,随着第四媒体互联网的出现,给报纸、广播、电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媒体与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迪庆日报》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抢抓机遇,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在发展和壮大报业实力上力求新突破。 由于迪庆经济不发达,市场狭窄,迪庆报广告收入很少。为拓展广告市场,增强办报实力,努力实现建设全国藏区地州市强报和实现以报养报的远大目标,报社树立起了办报是“龙头”,经营是“后盾”和“两个轮子一起转”的理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瞄准市场,研究市场,开发市场,以市场为基础,以报纸为依托,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为目的,不断创新经营思路和创收措施,千方百计组织广告收入。 到2004年,报社广告收入达到了30多万元,基本缓解了办报经费不足的问题,同时还清了历史欠账20多万元。此后,报社的广告收入就连年跃上新台阶,2006年,广告毛收入达80万元。2007年达100多万元。2006年,按照宣传和经营分开的要求,报社组建了迪庆日报文化传播公司和彩色印务中心,两个公司完全以市场化、企业化的方式运作,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拓展迪庆和毗邻藏区广告及印刷市场。目前,迪庆日报社从创刊时单一的纸质媒体,发展到二报(汉文报、藏文报)、一网站(香格里拉新闻网)、一公司(文化传播公司)、一中心(彩色印务中心)的事业发展格局,自身造血功能不断增强,报业和经营走上了科学发展快车道。 高扬时代主旋律 推进迪庆大发展 迪庆报从创刊伊始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办报方针和办报宗旨,把站在时代最前沿,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坚持报纸宣传为促进地方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服务作为自己的使命,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不断拓宽思路,创新新闻宣传报道方式,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 建报之初,迪庆这块资源丰富、蕴珠藏宝、特色鲜明的雪域高原还比较封闭。为了打破这一状况,扩大迪庆在州外的影响力,1992年,迪庆报社向省委宣传部、省记协等有关部门争取,承办了全省首届地州市报新闻摄影年会,邀请了省内外60余家新闻媒体到迪庆采风,举行了迪庆历史上的第一个新闻发布会,向省内外新闻媒体全面介绍迪庆州情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组织记者团到梅里雪山、碧塔海、虎跳峡、白水台等景点景区采访采风,在全国新闻媒体上刊出和播发了200多篇(幅)宣传介绍迪庆的报道,掀起了宣传推介迪庆的第一个高潮。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重申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当时我州广大农村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许多干部群众“看山愁、看水愁”和“等靠要”的畏难情绪较为突出,州委提出了以发展求稳定,发展是解决迪庆一切问题的根本任务的工作思路。为把全州各级干部和各族群众的思想凝聚到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上来,《迪庆报》先后刊载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展才是硬道理》等系列评论员文章,并组织刊发了近40篇解放思想大讨论的理论文章,把宣传报道重点放在“扩大对外开放,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上,着力宣传报道全州大开放、大开发,大突破、大发展的战略举措、建设成果和成功经验,为全州的经济社会发展鼓与呼,为迪庆加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1996年4月,新加坡和云南省多家新闻媒体和旅行社、云南航空公司等共同组成的旅游考察团在迪庆参观考察后认为,世人苦苦寻觅了半个多世纪的“香格里拉”就在迪庆!通过采访,《迪庆报》首家报道了这一消息。1997年省政府向世界宣布,世人寻找的“香格里拉”就在迪庆。为了推动大香格里拉战略的实施,《迪庆报》把增强扩大香格里拉的影响力作为报道重点。2000年底,报社克服困难,自筹资金创办了《迪庆报·香格里拉旅游文化周刊》,崭新风格和丰富的信息使人眼前一亮。周刊立足迪庆,面向毗邻藏区,大力宣传报道中国东部藏区丰富的旅游和文化资源优势,介绍这一区域旅游文化开发的新举措、新动态,有力地提升了迪庆知名度,推动了大香格里拉区域经济的发展。2001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中甸县正式更名为香格里拉县,为促进迪庆的发展树立了一个响当当的知名品牌,《迪庆日报》为此作了卓有成效的宣传报道。 为了推动迪庆大开发、大发展、大跨越,实现把迪庆建设成为全国最好藏区之一的目标,州委、州政府确定了“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的发展思路。从那时起,《迪庆日报》就把宣传报道重点放在旅游文化产业、生物产业、农业产业化建设以及水电、矿产、重点工程建设上,突出报道在这些领域中取得的新举措、新进展、新变化、新成就。州委五届七次全会以后,迪庆日报连续刊发了“以大招商促大发展”、“大力扶持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努力加快全州工业化进程”等评论员文章和相关报道,为全州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充分发挥了党报引导舆论、指导工作、凝聚力量的巨大作用。 迪庆作为全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拥有“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和香格里拉两个世界级品牌,世界对迪庆的关注日益增强。与时俱进,创新媒体,打破宣传报道的地域瓶颈,打造全球化传媒对迪庆日报显得极为迫切。2005年初,凭借解放报业集团的援助,《迪庆日报》在《解放日报》网络版上开通了迪庆香格里拉专页,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迪庆壮丽旅游美景和丰富绚丽的多元文化,并配合州旅游局,实现了迪庆旅游网与香格里拉专页的并网传输; 2006年,报社又与新华社云南分社和云南移动迪庆分公司合作,在全省第3家开通了手机短信,有效弥补了纸质媒体新闻时效性不强的不足。新华快讯开通后,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梅里雪山大雪崩事件,记者第一时间开赴现场,通过“解放日报网络版·迪庆香格里拉专页”和新华快讯手机短信,“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向全球传递雪崩情况和大营救工作进展,实现了新闻的快速反应。2008年5月,《迪庆日报》又投资近70万元,建起了香格里拉新闻网站,弥补报纸时效性不强的缺陷,扩大了信息量,拓展了读者群,为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发出“第一声”创造了条件。网站的开通和运行,实现了传统平面媒体向数字媒体、全媒体的飞跃,标志着迪庆日报的宣传报道站到了全球化、国际化的新高点,使迪庆香格里拉的声音融入了世界大舞台。同年9月,香格里拉新闻网和州委宣传部外宣网——香格里拉网合并, 合并后的网站,具有外宣性质,成为宣传迪庆的门户网站。 |